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MAT)是一种复杂的心律失常疾病,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MAT的治疗关键是对基础疾病的治疗以及去除诱因,如感染、心力衰竭等。一般经积极治疗,包括消炎、改善通气功能(肺心病)、纠正缺氧和电解质紊乱及心力衰竭等,大多数患者随着基础疾病的好转,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亦可恢复为窦性心律。
2. 药物治疗
- 洋地黄类药物:对MAT的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加重病情,因此不建议使用。但有人认为洋地黄有一定疗效,尤其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者。对洋地黄中毒引起者,必须立即停用洋地黄。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Metoprolol),能抑制房内异位兴奋灶、减慢房室传导,使MAT的心室率减慢,并可使其转为窦性心律。但患支气管哮喘者仍应禁用,急性心力衰竭者禁用。
- 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异搏定),口服、静脉注射均有效。几乎可使所有患者的心率减慢,约43%的患者可转复为窦性心律。但有降低血压、加重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
- 胺碘酮:对于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具有一定的疗效。
- 硫酸镁及钾盐: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3. 非药物治疗
-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硬化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通过导管经过静脉穿入心脏,消融形成导电径路。
4. 生活方式调整
- 减少身体负担,增加运动量,规律作息等。
- 锻炼对于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恢复也很有帮助,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大,身体素质好的孩子。
5. 其他治疗
- 心脏结构异常:部分小儿可能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引发心律失常。治疗上可能需要通过手术修复心脏结构。
- 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钙等电解质失衡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诱发心律失常。需要及时补充相应的电解质,如口服或静脉输注氯化钾、葡萄糖酸钙等。
- 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等,炎症刺激可影响心脏功能。需针对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
-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儿茶酚胺类药物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需要综合评估患儿的具体情况,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定期带患儿到正规医院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