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所致胃肠炎是一种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主要通过破坏小肠上皮细胞并影响其功能而导致腹泻等症状。以下是关于其形成机制的详细说明:
1. 轮状病毒感染途径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 粪-口途径:这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病毒通过感染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源、食物或生活用品,健康人因摄入这些污染物而被感染。
- 口口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或呼吸道分泌物也可能传播病毒。
- 水源或呼吸道传播:饮用被污染的水或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也可能导致感染。
2. 轮状病毒感染机制
- 侵入小肠上皮细胞: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小肠黏膜层的上皮柱状细胞,并在这些细胞内进行复制。
- 细胞破坏与功能丧失:病毒复制过程中会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损伤小肠黏膜,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
3. 引起胃肠炎的具体机制
- 乳糖酶分泌减少:受损的肠黏膜细胞无法分泌足够的乳糖酶,导致食物中的乳糖无法被分解和吸收,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乳酸,引起渗透性腹泻。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受阻:病毒感染破坏了小肠刷状缘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1),导致水和电解质吸收障碍,使肠道内渗透压升高,水分滞留,从而引发水样腹泻。
- 肠毒素作用:病毒蛋白NSP4具有肠毒素活性,通过依赖钙离子的机制促进肠道分泌,进一步加重腹泻。
4. 临床表现
轮状病毒胃肠炎的典型症状包括:
- 腹泻:多为水样或米汤样便,无脓血,每日可达3~10次。
- 呕吐:常伴随腹泻,严重时可能引起脱水。
- 腹痛与腹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到中度的腹痛。
- 发热:部分患者伴有轻中度发热。
- 脱水与电解质紊乱:严重腹泻可能导致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症。
5. 潜在诱发因素
- 不良卫生习惯:如手部卫生不当、饮用生水或食用不洁食物。
- 免疫力低下: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 季节性因素: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秋冬季节。
6. 总结
轮状病毒通过破坏小肠上皮细胞,干扰乳糖酶分泌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功能,导致渗透性腹泻和肠毒素介导的分泌性腹泻,从而引发胃肠炎。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急性腹泻、呕吐和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等并发症。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食用生冷或不洁食物,以及在流行季节注意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