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症状
以手部小肌肉无力为首发表现,如双手活动软弱、手内在肌萎缩,逐渐出现“爪形手”或“猿手”畸形,系纽扣、写字、拾物困难。部分患者早期可能仅累及单侧肢体,随后逐渐发展至对侧及下肢。 -
典型体征
- 肌萎缩:对称性近端肌肉萎缩(如上肢三角肌、下肢股四头肌),可伴肌束震颤(寒冷、情绪波动时加重)。
- 肌无力:下肢无力表现为上楼困难、下蹲起立困难,行走时呈鸭步样;上肢无力导致持物不稳、举臂困难。
- 腱反射减弱:受累肢体腱反射降低或消失,病理反射多不出现。
-
分型差异
- 婴儿型(Ⅰ型):出生后6个月内起病,迅速进展至四肢瘫痪,胸廓呈“钟形”畸形,伴严重呼吸肌无力。
- 中间型(Ⅱ型):6-18个月起病,可独坐但无法站立或行走,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和脊柱侧弯。
- 青少年型(Ⅲ型):18个月后起病,早期可独走,后期逐渐丧失行走能力,下肢肌无力更显著。
- 成人型(Ⅳ型):30岁后起病,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近端肌无力(如骨盆带肌、肩胛肌),一般不影响呼吸和吞咽。
-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舌肌萎缩)、肌张力降低,偶见感觉异常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提示:若出现不明原因对称性肌无力伴萎缩,尤其有家族遗传史者,建议尽早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