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乳糜泻是一种因小肠对麸质(如小麦、大麦中的麦胶蛋白)过敏而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危害主要体现在对消化吸收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下是该疾病的危害及严重性的详细说明:
1. 疾病背景
小儿乳糜泻是一种遗传易感性疾病,患者进食含麸质的食物后,小肠黏膜会受到损伤,导致小肠绒毛萎缩,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这种疾病在一级亲属中的患病率约为2%-3%,且同卵双胎同时患病的几率高达70%。
2. 主要危害
(1)消化系统症状
- 腹泻:由于小肠黏膜受损,食物中的麸质无法被完全消化和吸收,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和水分过多,从而引发腹泻。严重时可能伴有腹部绞痛、发热等症状。
- 腹胀:麸质在小肠内分解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会刺激肠道蠕动,增加气体产生,导致腹胀。腹胀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2)生长发育问题
- 生长迟缓:由于小肠吸收功能受损,特别是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B12等关键营养素的吸收减少,长期缺乏这些营养素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从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和体重增长速度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
- 消瘦与营养不良:营养吸收障碍会导致儿童出现消瘦、低蛋白血症、贫血和水肿等症状。
(3)其他系统影响
- 牙釉质发育不良:长期缺乏营养可能影响恒牙的发育,导致牙釉质不全。
- 骨质疏松症:由于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吸收不足,可能引发骨质疏松。
- 关节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或炎症。
3. 长期风险
如果小儿乳糜泻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以下严重后果:
- 酸中毒:长期腹泻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能出现酸中毒。
- 休克:严重营养不良或电解质失衡可能引发休克。
4. 治疗与预防
- 饮食管理:目前尚无针对麸质过敏的药物,治疗的关键在于严格避免摄入含麸质的食物(如小麦、大麦、黑麦等)。通过不含谷蛋白的饮食,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但疾病无法被完全治愈。
- 早期干预:婴幼儿在添加辅食后若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筛查,以便早期确诊和治疗。
5. 总结
小儿乳糜泻的危害较大,尤其对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显著。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通过严格的饮食管理,患者可以较好地控制病情,避免长期危害。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症状,并在确诊后遵循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