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 吡喹酮:为首选药物,对成虫和幼虫均有效。成人剂量通常为40mg/kg体重,单次或分2次口服。急性期患者需结合退热、抗感染治疗,慢性或晚期患者可能需多次治疗。
- 其他药物:尼立达唑可作为备选,但副作用较多(如头痛、腹痛、溶血等);美曲膦酯可麻痹虫体,但疗程长,不适用于普遍治疗。
二、对症治疗
- 急性期:高热、中毒症状严重者需补液、抗感染。
- 慢性/晚期:针对尿路梗阻、肾衰竭等并发症,需手术解除梗阻或进行透析治疗。疼痛、贫血等症状需对症治疗。
三、预防措施
- 避免接触疫水:不接触可能含血吸虫尾蚴的河水、湖水等,必要时穿戴防护用具(如胶靴)。
- 安全用水:饮用煮沸或氯消毒处理的水。
- 粪便管理:患者及病畜粪便需灭卵处理,防止污染水源。
- 健康监测:流行区归国人员若出现终末血尿、膀胱刺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四、特殊人群管理
- 孕妇/儿童:吡喹酮对孕妇相对安全,但需谨慎使用;儿童剂量需按体重调整。
- 晚期患者:肝功能代偿能力差者需调整剂量或延长疗程。
五、预防性化疗
对有疫水接触史的高危人群,建议接触后1个月及每年定期服用吡喹酮(40mg/kg)进行预防。
若怀疑感染,应尽快联系当地疾控中心或医院进行虫卵检测(如尿沉渣镜检、膀胱镜活检)。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避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