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因素
先天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父母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子女的发病率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患先心病的母亲其子女发病率为3‰~16‰,父亲患病则子女发病率为1‰~3‰。 -
子宫内环境因素
- 孕期感染:母亲在怀孕期间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干扰胎儿心脏发育。
- 药物或化学物质暴露:孕期服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抗癌药(如华法林)或接触有害化学物质,会增加发病风险。
- 辐射影响:孕期接受放射线照射可能损伤胎儿心血管系统。
-
母体健康状况
母亲若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或为高龄产妇,可能通过影响胎盘供血或直接干扰胎儿发育,增加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 -
其他因素
早产、多胎妊娠等也被认为是潜在风险因素。
发病机制
以常见的房间隔缺损(ASD)为例,其形成与心脏结构发育异常有关。胎儿期房间隔未能完全闭合,导致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老年患者因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左心室顺应性下降,分流加重,长期可引发肺动脉高压甚至艾森曼格综合征(右向左分流)。
总结
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是遗传、孕期环境及母体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诊断和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建议老年人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史或孕期高风险因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