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道疾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两种疾病都可能伴发葡萄膜炎。针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全身治疗
- 药物治疗:对于IBD的肠道病变,一般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柳氮磺胺吡啶进行治疗。严重者可选用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环孢素、麦考酚酸酯、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或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等药物。
- 营养支持:由于肠道病变可能引起吸收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营养障碍等问题,在治疗中应注意纠正,必要时给予营养补充。
-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伴有严重肠道病变的患者,切除受累的肠管有可能使葡萄膜炎得到改善,也可能减少或预防葡萄膜炎的复发。
-
葡萄膜炎的治疗
- 前葡萄膜炎:对于急性严重的前葡萄膜炎,可用0.1%地塞米松滴眼剂点眼,6~12次/天;普拉洛芬滴眼剂点眼,6~8次/天;2%后马托品眼膏或滴眼剂点眼,1~2次/天。在前葡萄膜炎得到控制后,应根据炎症的严重程度调整点眼频度。对于出现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囊样水肿者,可短期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泼尼松30~50mg/d)或后筋膜囊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也可联合非甾体消炎药(如吲哚美辛50~100mg/d)口服治疗。对于出现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前葡萄膜炎,应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和(或)其他免疫抑制药(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环孢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治疗。
- 中间、后和全葡萄膜炎:对于出现中间葡萄膜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视网膜血管炎等眼后段受累者,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可首先选用糖皮质激素口服,如泼尼松40~60mg/d,早晨顿服,待炎症减轻后逐渐减量,至20mg/d时应治疗一段时间(一般需4个月以上),以后再逐渐减量。如治疗无效,则宜加用或改用其他免疫抑制药,如苯丁酸氮芥口服,剂量为0.05~0.1mg/(kg·d),此种治疗一般需持续半年以上,有时需1年以上。如患者合并有关节炎,可选用甲氨蝶呤口服,每周7.5~1.5mg;也可选用环孢素、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药。研究显示针对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制剂对炎症性肠道疾病及其伴发的顽固性葡萄膜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炎症性肠道疾病及其伴发的葡萄膜炎的处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和眼部病变情况。通过合理的全身治疗和针对性的眼部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