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酮类药物包括安乃近、氨基比林、保泰松等,中毒时不同系统会出现多种表现,具体如下:
- 消化系统:
- 可出现恶心、呕吐,这是较为常见的早期症状,呕吐物可能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
- 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剧痛,位置多在中上腹。
- 还可能有腹泻,大便性状可改变,严重者可出现便血,这是由于药物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引起出血和炎症。
- 血液系统:
- 可能导致粒细胞缺乏症,使患者抵抗力显著下降,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皮肤红肿热痛等症状。
- 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会出现瘀点、瘀斑,以四肢多见,还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出血倾向,严重时可导致内脏出血,如颅内出血,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 长期或过量使用吡唑酮类药物还可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除了有贫血导致的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外,还会有频繁感染和出血倾向加重的表现。
- 泌尿系统:
- 可引起血尿,尿液颜色可呈洗肉水样或浓茶色,严重程度不同。
- 出现蛋白尿,通过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蛋白阳性,大量蛋白尿会导致患者出现水肿,先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
- 严重中毒时可导致急性肾衰竭,患者会出现少尿或无尿,以及恶心、呕吐、乏力、水肿等尿毒症症状。
- 中枢神经系统:
-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
- 头晕,感觉头部昏沉、眩晕,严重时可影响平衡和行走。
- 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谵妄,表现为精神错乱、胡言乱语、情绪激动,严重者可陷入昏迷。
- 其他表现:
- 可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丘疹等,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皮肤大片脱落,伴有疼痛和感染风险。
- 还可能有血管性水肿,多发生在眼睑、口唇、喉头黏膜等部位,导致局部肿胀,影响视力、呼吸和吞咽。如果喉头水肿严重,可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吡唑酮类中毒的表现复杂多样,一旦怀疑中毒,应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