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存动脉干(Truncus Arteriosus)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畸形,需通过综合治疗改善预后。以下是处理方案的详细总结:
一、诊断与评估
-
确诊方法
- 通过超声心动图明确分型,观察室间隔缺损(VSD)位置、动脉干瓣膜形态及肺动脉分支情况。
- 心导管检查评估肺血管阻力(>8woodU提示手术风险增加)。
-
分型
- Ⅰ型:主肺动脉干短,左、右肺动脉共干。
- Ⅱ型:左右肺动脉共干开口于动脉干左后壁。
- Ⅲ型:左右肺动脉分别发自动脉干两侧壁。
- Ⅳ型:肺血管严重病变,手术效果较差。
二、手术治疗
1. 手术适应证
- 最佳时机:出生后6个月内,尤其新生儿期,以避免肺血管阻塞性病变。
- 紧急情况: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心力衰竭需立即手术。
- 禁忌证:不可逆性肺血管阻塞性病变、动脉血氧饱和度<83%、肺血管阻力>12.5woodU。
2. 手术方法
- 体外循环:深低温停循环(婴幼儿适用),阻断肺动脉防止灌注肺。
- 关键步骤:
- 肺动脉分离:切断肺动脉并修复动脉干缺损,补片修补张力过大处。
- VSD修补:干下型VSD需远离希氏束,膜周型需扩大左室流出道。
- 重建右室-肺动脉连接:使用带瓣管道(长度12-25mm,婴幼儿优先同种异体血管)。
- 术后处理:呼吸机辅助、控制液体入量、监测低心排综合征及出血。
三、术后管理
-
短期护理
- 并发症处理:
- 肺高压:吸入一氧化氮或静脉滴注前列腺素。
- 低心排:调整容量负荷,必要时使用正性肌力药物。
- 监测指标:右室压/左室压比值(>0.8提示高风险)。
- 并发症处理:
-
长期随访
- 定期检查:每3-6个月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及管道通畅性。
- 再次手术指征:管道梗阻、瓣膜衰败或管道尺寸不适应生长。
- 药物管理:长期使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衰。
四、预后与风险
- 生存率:6个月内手术者5年生存率约80%,但需面临再次手术风险(约50%需更换管道)。
- 高危因素:手术年龄>6个月、肺血管阻力高、术后早期低氧血症。
五、注意事项
- 早期干预:确诊后需立即评估手术可行性,避免延误导致不可逆损伤。
- 多学科协作:心脏外科、儿科、麻醉科联合制定个体化方案。
如需更详细手术步骤或并发症处理方案,可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