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疾患的处理需根据病变程度、患者整体状况及合并症制定个体化方案,具体可分为以下五类措施:
一、药物治疗
- 症状控制
- 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血管扩张剂(如ACEI/ARB类)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调节心律。
-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尤其适用于合并房颤或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
- 病因管理
- 针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需长期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预防链球菌感染复发。
二、手术治疗
- 传统开胸手术
- 瓣膜修复:适用于病变较轻者,保留自身瓣膜结构,如二尖瓣脱垂修复。
- 瓣膜置换:对严重病变者植入机械瓣或生物瓣,需体外循环辅助心脏停跳,但存在出血风险高、恢复慢等局限。
- 微创导管技术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通过股动脉或心尖途径植入人工瓣膜,适用于高龄、高危患者。
- “一站式”联合治疗:通过心尖途径同期完成主动脉瓣置换和二尖瓣修复,避免传统手术风险,尤其适合合并出血病史或心功能不全者。
三、介入治疗
- 二尖瓣修复术:如MitraClip技术,经导管夹合瓣叶改善关闭不全。
- 球囊扩张术:用于缓解单纯性狭窄,如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四、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与运动: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改善心肺功能,避免剧烈活动。
- 戒烟限酒: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减缓疾病进展。
五、长期随访与管理
- 定期监测:每6-12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心电图,评估瓣膜功能及心腔结构变化。
- 多学科协作:心脏外科、内科、影像科联合制定动态治疗方案,及时调整药物或干预措施。
注:对于高危患者(如合并出血倾向、肾功能不全),微创介入技术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年龄、病变类型及全身状况综合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