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础治疗
- 禁食与胃肠减压:急性期需立即禁食,通过鼻胃管或肛管排气/灌肠减轻肠道压力,避免肠腔扩张加重。
- 营养支持:长期需全胃肠外营养(TPN)维持营养状态,尤其重症患者;急性期可补充维生素B12、D、K及微量元素。
2. 药物治疗
- 促肠动力药:如西沙比利(非胆碱能刺激剂)、红霉素(胃动素样作用),可改善肠道蠕动功能。
- 抗生素:针对细菌过度繁殖引起的脂肪泻,常用红霉素或根据肠液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
- 其他: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可刺激肠道运动,交感神经张力过高者可短期使用麻醉剂阻断。
3. 手术治疗
- 手术指征:药物无效、疑似机械性梗阻或出现穿孔风险时,需剖腹探查。术式包括肠段切除、胃肠造口术等,力求根治性切除病变肠段。
- 微创技术:如结肠镜减压术可快速缓解急性腹胀,精准定位梗阻点,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4. 原发病治疗
- 积极处理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铅中毒等原发病,去除毒素或纠正代谢异常,多数患者症状可随之缓解。
5. 饮食调整
- 恢复期需低脂(每日≤40g)、低乳糖(≤0.5g/100cal)、低纤维饮食,避免产气食物;急性期需完全禁食。
注意事项:治疗需个体化,轻症患者通过药物和饮食调整可能数周恢复,重症或病因复杂者需长期管理甚至手术。建议尽早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