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疝的形成主要与以下机制和因素相关:
一、先天性因素
- 胚胎发育异常
先天性纵隔疝多因胚胎期膈肌或纵隔结构发育不全导致,例如膈肌未完全闭合形成薄弱区或裂孔,使腹腔脏器(如肠管、肝脏)经缺损部位进入胸腔。- 博赫达莱克疝:常见于后外侧膈肌缺损。
- 摩根尼疝:多发生在前内侧膈肌缺损。
二、胸腔压力失衡
- 一侧胸腔压力异常增高
- 压力增高侧:如大量胸腔积液、张力性气胸、巨大肺肿瘤或肺大疱等,迫使肺组织或脏器通过纵隔薄弱区疝入对侧胸腔。
- 压力降低侧:如肺不张、全肺切除术后或慢性胸膜炎瘢痕收缩,导致健侧肺组织被牵拉进入患侧胸腔。
三、后天性结构损伤
- 创伤或医源性损伤
- 外伤(如胸部挤压伤、刀刺伤)或手术(如胸腔手术)可能直接损伤膈肌或纵隔结构,形成薄弱区域。
- 慢性肺部疾病(如肺结核纤维化)或肿瘤侵犯,导致纵隔组织破坏或瘢痕牵拉。
四、其他诱发因素
- 腹内压或胸腔内压骤增
- 剧烈咳嗽、呕吐、排便困难或长期弯腰等行为,可能通过增加腹内压间接诱发纵隔疝。
- 瘦长体型或老年人因纵隔组织弹性减弱,更易发生。
关键机制总结
纵隔疝的核心形成条件是纵隔存在薄弱区域,同时伴随胸腔或腹腔压力差,导致脏器或肺组织通过缺损移位。先天性发育异常和后天性压力失衡或结构损伤是主要诱因[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