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AEP)是一种以肺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疾病,其形成原因和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发病原因
- 过敏物质:多认为与吸入环境中的过敏物质有关,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 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抗癫痫药等可能引发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 感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病毒感染(如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细菌感染等可能导致该病。
-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生物因素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反应,诱发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并发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使得他们更容易患上该病。
发病机制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弥漫性肺泡损害。肺泡腔、间质和支气管壁可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部分病例可有透明膜形成,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后期可见间质水肿、炎症细胞大量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
这些病理改变导致肺泡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引起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
临床表现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气急、胸痛等症状。病情可能迅速进展,导致严重的呼吸衰竭。
诊断和治疗
诊断通常基于临床症状、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胸部影像学检查(如X线或CT显示肺部浸润影)以及其他相关检查。
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以抑制炎症反应。对于病情严重者,可能需要吸氧、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的预后因人而异,但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病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