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的名称由蒙古语构成,其含义和由来可归纳如下:
一、名称含义
呼和浩特的蒙古语名称为 “青色的城” (蒙古语: хуулган хуур ),意为 “青色的城市” 。这一名称源于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特征:北靠大青山,南依河套平原,夏季因植被茂盛呈现青色,故得名。
二、名称由来
-
历史沿革
-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1-1620年),蒙古族首领俺答顺义王在今玉泉区建立“库库和屯”,明廷赐名“归化城”,寓意“归附王化”。
-
民间因城内多召庙(藏传佛教寺庙),又称“召城”;因当地乳业发达,还被称为“中国乳都”。
-
-
改名背景
- 1954年,为消除历史上“归绥”(意为“安抚边陲”)对少数民族的歧视,经国务院批准,将“归化城”更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中“呼”指“青色”,“和”为“城”,“尔”为“城市”,整体直译即“青色的城”。
三、其他说明
-
历史名称争议 :部分资料提到“三娘子城”是归化城的别称,因明廷赐婚给蒙古贵族之妻而得名,但此说法存在争议,且“三娘子城”并非官方正式名称。
-
地理因素 :呼和浩特地处河套平原,北接大青山,南靠黄河,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屏障,既有利于防御外敌,又促进了农业发展,为城市形成提供了条件。
综上,呼和浩特的名称既承载了蒙古族对自然环境的诗意表达,也反映了历史变迁与民族融合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