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药物使用指南
以下药物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心电图特征及抢救流程选择,肾上腺素是贯穿全程的核心药物,其他药物需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和酸中毒情况调整。
一、核心首选药物
- 肾上腺素
- 作用机制:刺激α/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冠脉灌注压,增加脑及心脏血供。
- 用法:1mg静脉注射,每3~5分钟重复一次。
- 适用场景:所有类型心脏骤停(室颤、无脉性电活动等)。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
-
胺碘酮
- 作用机制: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抑制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改善顽固性室颤。
- 用法:首剂300mg静脉注射,后续维持剂量1mg/min。
-
利多卡因
- 作用机制:抑制室性心律失常,适用于胺碘酮无效或无法获取时。
- 用法:1~1.5mg/kg静脉注射,最大剂量3mg/kg。
三、辅助药物
-
阿托品
- 作用机制:阻断迷走神经,提高心率,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
- 用法:0.5~1mg静脉注射,总剂量≤3mg。
-
碳酸氢钠
- 作用机制:纠正代谢性酸中毒(pH<7.2时使用)。
- 用法:1mmol/kg静脉注射,需结合血气分析。
四、药物使用原则
- 早期优先使用肾上腺素,配合高质量胸外按压和电除颤。
- 抗心律失常药物仅针对特定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不可替代肾上腺素。
- 碳酸氢钠需严格评估酸中毒程度,避免盲目使用。
五、其他注意事项
- 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等升压药仅用于复苏后血压维持。
- 药物需通过中心静脉或骨髓通路给药,确保快速起效。
(注:具体用药需遵循最新临床指南,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