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叶酸缺乏病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六类:
一、摄入不足
- 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缺乏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动物肝脏等)或人工喂养不当,导致叶酸摄入不足。
- 母乳质量影响:哺乳期母亲饮食中叶酸含量不足,或母乳加热后叶酸被破坏(50%-90%损失),影响婴儿获取量。
二、吸收障碍
- 肠道疾病:慢性腹泻、短肠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导致叶酸吸收受阻。
- 代谢异常:缺锌会降低叶酸结合酶活性,影响叶酸吸收;遗传性叶酸代谢酶缺陷也可能导致吸收不良。
三、需求增加
- 生长发育需求:6-18个月婴儿生长迅速,对叶酸需求量大,辅食添加不足时易缺乏。
- 疾病消耗:感染、溶血性贫血、银屑病等疾病加速细胞更新,增加叶酸消耗。
四、药物影响
抗癫痫药、阿司匹林、广谱抗生素等药物可抑制叶酸吸收或加速其排出,长期使用易引发缺乏。
五、母体因素
孕期叶酸储备不足或未及时补充,导致胎儿神经管发育异常及出生后叶酸缺乏。
六、其他因素
- 维生素C缺乏:影响叶酸转化为活性形式(四氢叶酸),间接导致缺乏。
- 酗酒或营养不良:影响叶酸代谢及利用率。
以上因素可能单独或协同作用,最终导致小儿叶酸缺乏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