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的形成涉及病毒特性、传播媒介及特定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具体机制如下:
一、病原体基础
由蜱传脑炎病毒(远东型)引起,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具有嗜神经性,可突破血脑屏障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二、传播链构成
-
传染源
- 自然宿主为野生啮齿动物(如灰鼠、野鼠)、鸟类及林区幼畜,病毒在其体内长期存在。
- 蜱不仅是传播媒介,同时也是病毒储存宿主,可经卵传递病毒至下一代。
-
传播途径
- 主要通过被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感染,蜱唾液中的病毒直接侵入人体。
- 少数因饮用含病毒的生羊奶经消化道感染。
三、环境与高危因素
-
地理分布
高发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及新疆等森林密集地区,与蜱虫栖息地高度重合。 -
暴露风险
- 进入林区活动(如伐木、旅游)增加接触蜱虫的机会。
- 未采取防护措施(如未穿长袖衣物、未使用驱虫剂)易被蜱虫叮咬。
四、致病过程
病毒经叮咬进入人体后,先在局部组织增殖引发病毒血症,随后突破血脑屏障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实质炎症及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肌肉瘫痪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