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的HCO₃⁻约99%被重吸收,其中近端小管承担80%-90%的重吸收任务。这一过程依赖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H⁺-Na⁺交换将H⁺分泌至管腔,同时将Na⁺和HCO₃⁻重吸收至血液中。当近端小管重吸收HCO₃⁻的功能受损时,大量HCO₃⁻随尿液丢失,导致血浆HCO₃⁻浓度下降,引发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二、病因分类
-
原发性PRTA
-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相关,表现为单纯性HCO₃⁻重吸收障碍,不合并其他肾小管功能异常。
- 分为散发性(婴儿期暂时性)和遗传性(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
-
继发性PRTA
常由全身性疾病或药物/毒素损害引起,常见原因包括:- 遗传性疾病:如范可尼综合征、胱氨酸病、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等,这些疾病可同时累及近端小管多种功能。
- 药物/毒素: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重金属(铅、汞)、过期四环素、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等,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
- 其他疾病:干燥综合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移植排斥反应、多发性骨髓瘤等。
三、关键病理生理
由于HCO₃⁻重吸收减少,尿液中HCO₃⁻排泄增加,导致血液pH下降。肾小管酸化功能相对正常(远端肾小管功能未受损),因此尿液pH可低于5.3,区别于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尿液pH常>5.5)。长期酸中毒可能进一步引发肾钙化、肾结石及肾功能不全。
综上,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核心机制是近端小管HCO₃⁻重吸收障碍,病因涵盖遗传、药物及全身性疾病等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