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低氯性氮质血症综合征的形成主要与以下机制相关:
一、主要病因
-
肾血流灌注不足
这是核心病因,常见于以下情况:- 心输出量减少(如心功能不全、休克)
- 体液丢失:呕吐、腹泻、烧伤或大出血导致有效血容量下降
- 血管收缩:使用血管收缩药物或ADH分泌异常
- 其他:术后血容量不足、肿瘤晚期全身衰竭等
-
肾脏原发疾病
包括肾小球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肾结核等,直接损害肾小管对氯离子的重吸收功能。 -
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肠道出血或炎症性肠病,导致氯离子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 -
药物影响
利尿剂(如呋塞米)和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干扰电解质平衡或直接损伤肾功能。
二、发病机制
-
功能性肾衰竭
血容量不足时,肾脏启动保护性反应,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导致代谢废物(如尿素氮)排泄减少,形成氮质血症。 -
电解质失衡
- 氯离子通过消化道或尿液大量丢失
- 肾小管功能受损时,氯离子重吸收减少
-
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存在基因突变,影响肾小管对氯离子的转运功能。
三、继发因素
严重水肿或腹水可能通过压迫血管导致相对性血容量不足,进一步加重肾灌注不良。长期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可形成恶性循环,加剧病情。
注:该病本质为肾前性氮质血症合并低氯血症,其发展过程可概括为:血容量/肾血流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氮质代谢产物潴留+氯离子丢失或排泄异常→特征性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