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急性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
- 一般处理
- 保持环境安静:减少病房的噪音和干扰,避免强光刺激,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恢复环境,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精神症状的诱发因素。
- 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精神症状的变化,防止患者出现自伤、伤人或其他意外情况。要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如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等。
- 病因治疗
- 纠正生理紊乱:对于因术后疼痛、感染、电解质紊乱、缺氧等原因引起的精神障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例如,合理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纠正电解质失衡和缺氧等情况。
- 调整药物:回顾患者术前及术后使用的药物,排查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胆碱能药物等。如有可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的种类或剂量。
- 心理干预
- 安慰与解释:医护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向患者解释手术的情况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减轻其恐惧和焦虑心理。
-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和纠正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通过放松训练、深呼吸等方法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
- 精神科药物治疗
- 抗焦虑药物:对于表现为焦虑、烦躁不安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以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帮助其镇静、入睡。
- 抗精神病药物:对于出现幻觉、妄想、兴奋躁动等症状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等。使用时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术后急性精神障碍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密切配合,共同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如果患者的精神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请精神科医生会诊,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