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途径
钩端螺旋体主要通过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如鼠类、猪)或污染的水源、土壤传播。当人体通过破损的皮肤(如赤脚接触疫水)、黏膜(如鼻腔、口腔)或正常皮肤接触病原体后,钩端螺旋体可迅速穿透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 -
病原体特性
钩端螺旋体呈细长丝状,结构包括外膜、鞭毛和原生质体,具有强穿透力和活跃的运动能力。其毒力因血清群和型别不同差异较大,部分菌株可分泌溶血素等毒素,加重组织损伤。 -
发病机制
- 菌血症与毒血症:病原体进入血液后大量繁殖,引发菌血症,持续约1周后发展为毒血症,导致全身毛细血管损伤,累及肺、肝、肾等重要器官。
- 免疫反应:机体通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但毒素和免疫复合物可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肺出血、水肿等病理改变。
- 肺损伤机制:钩端螺旋体毒素直接破坏肺泡毛细血管,导致肺弥漫性出血,同时免疫介导的超敏反应加剧组织损伤。
-
高危因素
农业活动、野外作业(如开垦、渔业)等无保护接触疫水的职业人群感染风险较高。鼠类和猪作为主要传染源,其排泄物污染环境后易形成传播链。
综上,钩端螺旋体肺炎的形成是病原体侵入、繁殖、免疫损伤共同作用的结果,及时隔离传染源、避免接触疫水是预防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