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需综合药物干预与个体化调整,以下是临床常用且效果显著的核心药物分类及使用要点:
一、核心治疗药物
-
硝酸酯类药物
- 作用机制: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快速缓解心肌缺血。
- 常用药物: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急性发作首选)、单硝酸异山梨酯(长期预防)。
- 注意事项:避免连续使用导致耐药性,建议每日保留8小时无药期。
-
β受体阻滞剂
- 作用机制: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
- 常用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优先选择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 注意事项:禁用于严重心动过缓、支气管哮喘患者,老年人需从小剂量起始。
-
钙通道阻滞剂
- 作用机制: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尤其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或血管痉挛性心绞痛。
- 常用药物:氨氯地平(长效制剂)、地尔硫卓(适用于心率偏快者)。
- 注意事项: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可能加重心动过缓,需监测心率和血压。
二、基础用药(长期管理)
-
抗血小板药物
- 作用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 常用药物:阿司匹林(75-150 mg/日)、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不耐受时替代)。
-
他汀类药物
- 作用机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常用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目标LDL-C<1.8 mmol/L)。
三、辅助治疗药物
- ACEI/ARB类药物:如依那普利、氯沙坦,适用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者,可改善预后。
- 改善微循环中成药: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作为辅助缓解症状的补充治疗。
四、老年人用药特别提示
- 剂量调整:肝肾功能减退者需减少剂量,避免药物蓄积。
- 副作用监测:关注β受体阻滞剂引起的乏力、钙通道阻滞剂导致的踝部水肿,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肌酸激酶。
- 联合用药风险:硝酸酯类与降压药联用可能加重低血压,需密切观察。
五、非药物管理建议
- 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
- 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避免剧烈活动诱发心绞痛。
总结:硝酸酯类药物联合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是缓解症状的“金标准”,而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则是改善预后的基石。具体方案需结合患者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及药物耐受性,在心血管专科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