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治疗
- 肾前性因素(如脱水、失血、休克):需快速补液纠正血容量不足,常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输入。若无充血性心力衰竭,可给予等渗盐水20ml/kg静脉滴注,必要时联合呋塞米利尿。
- 肾性因素(如先天性异常、肾毒性损伤):需解除梗阻或停用肾毒性药物,必要时通过超声等检查明确结构异常。
- 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需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解除梗阻。
二、一般治疗与监测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格控制液体入量,根据尿量、体重调整补液速度,避免过度补液。
- 纠正代谢紊乱:
- 高钾血症:使用葡萄糖酸钙拮抗心肌毒性,胰岛素加葡萄糖促进钾内移。
- 酸中毒: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但需注意避免高钠血症。
- 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热量(约420 kJ/(kg·d)),减少蛋白质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
三、药物治疗
- 利尿剂:如呋塞米可增加尿量,早期无尿时可静脉注射2ml/kg,常与多巴胺联用增强疗效。
-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用于改善心功能及肾脏灌注,适用于伴低血压或休克患儿。
- 甘露醇:可改善肾髓质血流,减轻水肿,但需注意监测颅内压。
四、透析治疗
- 血液透析:适用于严重高钾血症、酸中毒或容量超载患儿,通过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清除毒素及多余水分。
- 腹膜透析:适用于基层医院或无法进行血液透析的情况,需注意感染风险。
五、并发症管理
- 感染防控:严格无菌操作,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 多器官支持: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时需联合心肺支持治疗。
注意事项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及电解质变化,及时调整方案。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但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