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液治疗
- 口服补液:轻中度腹泻首选口服补液盐(ORS),可有效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 静脉补液:严重呕吐、高热、意识障碍或循环衰竭者需静脉补液,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原则。
二、饮食调整
- 急性期:暂停进食4-6小时,后逐步恢复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面条),避免油腻、生冷食物。
- 恢复期:少食多餐,增加热量摄入,补充维生素C和易消化食物。
三、药物治疗
- 止泻药物:
- 蒙脱石散、果胶等吸附毒素,保护肠黏膜。
- 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减少抗生素相关腹泻。
- 抗感染治疗:
- 细菌感染:首选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或第三代头孢菌素,需粪便培养后经验性用药。
- 病毒感染:一般无需抗生素,可对症治疗。
- 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病用甲硝唑,阿米巴病需联合用药。
四、对症处理
- 发热:物理降温或退热药,避免掩盖病情。
- 严重腹泻:使用次水杨酸铋或脑啡肽酶抑制剂减少分泌。
五、预防措施
- 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餐具消毒,避免接触感染者。
- 饮食安全:食物彻底加热,不饮生水,避免生冷、变质食物。
- 疫苗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降低婴幼儿感染风险。
注意事项
- 若腹泻持续48小时未缓解,或出现便血、高热、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 避免滥用抗生素,尤其是病毒性腹泻。
通过以上措施,多数感染性腹泻可有效控制。若症状加重或迁延不愈,建议及时完善检查(如粪便培养)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