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独特风俗包括:
-
陕北秧歌: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
-
皮影戏:皮影戏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中国各类影戏的鼻祖。2006年2月,华阴老腔被确定为中国第一批。老腔皮影戏源于(1990年前为),流行于渭南市各区、县及山西运城市、河南相邻的黄河金三角地区。
-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
绥米唢呐: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
-
面条像腰带:中地区的面食花样繁多,大多数面条比较粗较宽,其实比腰带要略细些。关中豪爽,爱吃宽面,厚面。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道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其实,在关中,聪明灵巧的关中婆娘们已经把面食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单是一个简单的面条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棍棍面,片片面,晾面,汤面,酸汤面,热碗面、扯面等等。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在关中地区的面馆,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但若要让个弱女子能把这根面条吃完,那也是难事。其中棍棍面最长。但那是手拉或者搓的,下来的就是说擀面了。
-
锅盔像锅盖:超大锅盔由于关中人喜欢用秸秆烧火做饭,而秸秆的火恰到好处,比较文,且不容易将锅里的食品烧糊,而且喜欢一大家子在一起烧饭吃,避免浪费,从而用的锅基本口径都在80公分以上,烙的锅盔自然就和锅盖一样大了。
-
辣子是道菜:下饭的辣子我女朋友就是陕西的,她给我做饭总爱做一个全是辣椒面的菜,把热油泼到辣椒面上,再撒上一点盐巴,很简单,吃起来却很香。后来才知道那是油波辣子。臊子面以其薄、亮、劲、透、香、辣、爽、诱的风味特点,深受大家的青睐。一碗臊子面刚一上桌,你就会被那美色勾引得垂涎欲滴。吃过一碗,你会感觉汗流浃背,细细品味,那就一个字,爽。
-
庙会:在陕西,很多有庙宇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庙会,庙会原本是为祭庙中所供之神而举行的。过去庙会都是群众自发而起的。庙会内容大都是烧香拜佛,抽签问卜。各个庙会都有会长,负责布施化缘,将捐来的钱交到会上,或者修理庙宇,或者购买粮食,供过会的香客食用。
-
秧歌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是每年一度的延安过大年活动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长达十五年之久,在陕北地区颇具影响力。
-
药王山古会:每年二月二古会期间朝山观光者多达数十万之众,而且中外专家学者登山科研考察以及四方揽胜者常年不断。
-
汉阴油菜花节:每年3月下旬,在安康汉阴会举办汉阴油菜花节。此时陕南汉阴早已是花的海洋。
-
武侯墓清明文化旅游节:前身为武侯墓清明文化庙会,是陕南最大的古文化庙会活动,延续近两千年。
-
安康龙舟节: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深受楚文化影响,民间自古喜龙舟。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汉江两岸群众都会用划龙舟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西安兵马俑石榴节:西安临潼既是兵马俑的故乡,又是享誉全国的石榴产地。每到秋高气爽之时,亦正值旅游旺季,火红的石榴在阳光下分外引人注目。
-
西安古文化艺术节: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是西安市的一项大型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从1990年开始,每年金秋9月举办。
以上就是陕西的一些独特风俗。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陕西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也展示了陕西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