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份深基坑专项支护方案示例,你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
《深基坑专项支护方案》
一、工程概况
- 工程名称:[具体工程名称]
- 工程地点:[详细地址]
- 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名称]
- 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名称]
- 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名称]
- 基坑深度:[具体深度]
- 基坑平面尺寸:[长×宽]
- 周边环境:简述基坑周边的建筑物、道路、管线等分布情况。
二、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 [土层名称 1]:厚度约[X]米,承载力约[X]KPA,渗透系数约[X]m/d,具有微等透水性。
- [土层名称 2]:……(依次描述各土层特性) 地下水位位于地表下[X]米,类型为[潜水/承压水],水位变幅约[X]米,对基坑支护结构有一定影响。
三、支护设计方案比选
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施工难度及经济合理性等因素,拟选用以下支护方案:
(一)[方案一名称]
- 适用条件: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周边环境相对简单的基坑。
- 技术特点:采用[支护结构形式,如排桩+内支撑],具有[优点阐述]。
- 预计造价:约[X]万元。
- 工期要求:[预计工期天数]天。
(二)[方案二名称]
- 适用条件:适用于地质复杂、周边建筑物密集的深基坑。
- 技术特点:运用[支护技术,如地下连续墙+锚索],能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保护周边环境。
- 预计造价:约[X]万元。
- 工期要求:[预计工期天数]天。
经综合对比分析,本工程推荐采用[选定方案名称]作为深基坑支护方案。
四、支护设计参数
- 支护结构形式:[详细描述支护结构形式,如灌注桩直径、间距、长度,地下连续墙厚度、深度等]。
- 锚杆(索)参数:若采用锚杆(索)支护,明确其规格(直径、长度)、倾角、间距及锚固段长度等参数。
- 支撑体系参数:对于有内支撑的支护结构,确定支撑截面尺寸、材质、水平间距及竖向间距等。
- 止水措施:在基坑内侧设置[止水帷幕形式,如水泥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桩长[X]米,搭接宽度[X]米,渗透系数不大于[X]×10^-7cm/s,以确保基坑良好的止水效果。
五、施工工艺及流程
(一)施工准备阶段
- 完成“三通一平”工作,确保施工现场水、电、路畅通及场地平整。
- 组织施工人员进场,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
- 按照设计要求,完成材料、设备采购及检验工作。
(二)支护结构施工阶段
-
灌注桩施工
- 测量放线:依据设计图纸,精确测定桩位,误差控制在[X]mm 以内。
- 成孔:采用[成孔设备及工艺,如旋挖钻机干法成孔],钻孔过程中严格控制垂直度偏差不超过[X]%,孔径偏差不超过[X]mm。
- 钢筋笼制作与安装:按设计要求制作钢筋笼,主筋采用[钢筋级别及规格],箍筋采用[箍筋规格],间距[X]mm。钢筋笼制作完成后,采用吊车整体下放至孔内,居中定位。
- 混凝土浇筑:导管法水下灌注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坍落度控制在[X]mm - [X]mm。
-
地下连续墙施工(若有)
- 导墙施工:沿基坑周边浇筑混凝土导墙,导墙深度[X]米,顶面高出地面[X]米,内衬钢筋混凝土,以保证地下连续墙施工时的稳定性和精度。
- 成槽施工:采用[成槽设备及工艺,如液压抓斗成槽],成槽过程中严格控制垂直度和槽壁平整度。
- 钢筋笼制作与安装:同灌注桩钢筋笼施工要求。
- 混凝土浇筑:采用水下混凝土浇筑工艺,确保墙体质量。
-
锚杆(索)施工(若有)
- 钻孔:按设计倾角和间距钻孔,孔径与锚杆(索)直径相匹配,钻孔深度误差不超过[X]mm。
- 锚杆(索)制作与安装:下倾角误差不大于[X]°,自由段和锚固段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完成后,及时进行注浆,注浆压力控制在[X]MPa - [X]MPa。
-
内支撑施工(若有)
- 支撑梁施工:按设计要求制作和安装支撑梁,支撑梁与围护桩之间采用[连接方式,如牛腿或钢垫箱]进行可靠连接。
- 支撑安装: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随挖随撑,严格控制支撑安装的竖向偏差不超过[X]mm,水平偏差不超过[X]mm。
(三)止水帷幕施工阶段(若有)
- 采用[止水帷幕施工工艺,如深层搅拌桩或高压喷射注浆],桩机就位后,调整垂直度,偏差不超过[X]%。
- 按照设计配合比制备浆液,搅拌均匀后通过喷头或钻头注入土体,注浆压力控制在[X]MPa - [X]MPa,提升速度控制在[X]m/min - [X]m/min。
- 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桩位偏差、桩径偏差和垂直度偏差,确保止水帷幕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土方开挖阶段
- 遵循“分层、分段、对称、平衡、限时”的原则进行土方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X]米,分段长度根据基坑平面尺寸和支撑布置确定。
- 开挖过程中,及时修整边坡,避免超挖和扰动基底土。加强对基坑周边环境的监测,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开挖并采取相应措施。
- 土方运输采用专用车辆,严格按照城市建筑垃圾处置规定进行清运,避免沿途抛洒滴漏。
六、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控制目标和计划,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质量职责。
- 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严格检验进场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规格型号及外观质量,不合格材料严禁进入施工现场。
- 严格执行施工工艺规程和技术标准,每道工序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检查,上一道工序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 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校验和检定,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加强对支护结构变形、应力及地下水位等监测项目的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坍落度及浇筑高度,振捣密实,防止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
七、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
- 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 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如围挡、警示灯、防护栏杆等。对基坑周边实行封闭管理,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施工现场。
- 加强对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查,确保机械设备性能良好。机械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违规作业。
- 做好临时用电管理,采用 TN-S 系统供电,配电箱、开关箱按规定配置,漏电保护器灵敏可靠。电缆铺设整齐规范,无破损、漏电现象。
-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遇大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及时停止土方开挖、吊装等作业,并对基坑及周边环境进行检查和加固。
八、环境保护措施
-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时清理出场,做到工完场清。建筑垃圾运输采用密闭式车辆,按照规定路线运输至指定消纳场所。
-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扬尘,如对施工现场道路进行硬化、洒水降尘、对易产生扬尘的物料进行覆盖等。土方开挖时,合理控制开挖速度和出土时间,减少扬尘污染。
-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居民休息时间进行高噪声作业。对施工机械设备定期进行维护保养,降低设备运行噪声。必要时,采取隔音降噪措施,如设置隔音屏障等。
-
加强对施工废水的处理,设置沉淀池、隔油池等污水处理设施,施工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严禁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城市管网或周边水体。
-
保护施工现场周边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避免因施工造成不必要的破坏。施工结束后,及时对施工现场进行生态恢复。
九、监测方案
-
基坑支护结构监测
- 测点布置:在基坑支护桩顶部、支撑梁中部及两端等关键部位设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根据基坑规模和支护结构形式确定。
- 监测项目:包括支护桩水平位移、沉降观测,支撑轴力监测等。采用全站仪、水准仪、应变计等仪器设备进行监测。
- 监测频率:在基坑开挖期间,每天监测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X]天监测一次;装修阶段,每周监测一次,直至基坑回填结束。如遇特殊情况(如暴雨、地震等),适当增加监测频率。
-
周边环境监测
- 测点布置:在基坑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重要设施上设置监测点,监测点应具有代表性且分布均匀。
- 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建筑物沉降观测、道路沉降观测及地下管线变形监测等。根据不同监测对象采用相应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
- 监测频率:与基坑支护结构监测频率相同,同时关注周边环境的变形发展趋势,如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
地下水位监测
- 测点布置:在基坑内及周边设置水位观测井,观测井深度根据地下水位埋深确定,间距[X]米 - [X]米。
- 监测项目:水位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测量。
- 监测频率:每天观测两次,根据水位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抽水速度和排水措施。
-
监测数据处理与反馈
- 建立监测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整理、分析和归档。绘制时间 - 位移曲线、应力 - 应变曲线等图表,直观反映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变化趋势。
- 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判断基坑安全状况。如发现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或出现异常变化趋势,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应急措施(如增加支撑、回灌地下水等),并通知相关单位和部门。对监测方案进行调整优化,确保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稳定。
十、应急预案
- 针对可能出现的基坑坍塌、支护结构破坏、地下水突涌、周边建筑物沉降等突发事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
- 配备充足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如抢险工具、钢材、木材、水泵、沙袋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性能良好。
- 建立与当地消防、医院、交通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得到外部支援。
-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施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演练内容包括人员疏散、救援抢险、医疗救护等环节,演练结束后对应急预案进行总结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