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邪犯肺的形成原因可分为外感因素和内伤因素两大类,具体机制如下:
一、外感因素
-
气候干燥
秋季燥气当令,空气中湿度降低,燥邪通过口鼻侵袭肺脏,导致肺失润降。此时呼吸道黏膜因干燥而防御能力下降,易引发干咳、咽干等症状。 -
环境刺激
长期处于干燥多尘环境(如沙漠、工厂)或频繁使用空调/暖气,导致呼吸道持续受燥邪刺激。吸烟或空气污染会加重肺阴损耗。 -
风热化燥
外感风热之邪未及时消散,热邪灼伤肺津,逐渐转化为燥邪。此类情况多见于温病后期,表现为痰黏难咳、口干舌燥。
二、内伤因素
-
体质虚弱
久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或体质阴虚者,肺卫不固,正气不足,易被燥邪侵袭。此类患者常伴有潮热盗汗、舌红少津等阴虚症状。 -
饮食不当
过量食用辛辣(辣椒、花椒)、燥热(羊肉、生姜)或油腻食物,损伤肺阴,导致内生燥热,形成“肺燥”体质。 -
情志失调
长期焦虑、抑郁或过度劳累会导致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进一步灼伤肺阴,降低肺部抗邪能力。
三、病理机制特点
- 温燥与凉燥之分:温燥多见于初秋,由燥热邪气引发,常伴发热、舌红;凉燥多见于深秋,表现为恶寒无汗、痰稀,属燥寒相兼。
- 津液代谢失衡:燥邪耗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干咳、皮肤干燥,严重时可引发咯血或大便干结。
预防建议
- 保持室内湿度(40%-60%),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
- 饮食以百合、银耳、梨等润肺食物为主,避免辛辣燥热饮食。
- 秋季外出可佩戴口罩,减少干燥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
若出现持续性干咳、痰中带血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养阴清肺丸、桑杏汤等中药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