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肾炎的形成主要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如下:
一、基因突变
-
致病基因
该疾病由编码IV型胶原蛋白α链的基因突变引起,主要包括COL4A3、COL4A4、COL4A5基因。- X连锁显性遗传(XLAS):COL4A5基因(位于Xq22)突变导致,约占85%。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AS):COL4A3或COL4A4基因(位于2q36)突变引起,约占15%。
- 极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遗传机制
基因突变导致肾小球基底膜(GBM)结构异常,表现为基底膜变薄、分层或增厚,从而影响肾脏滤过功能,引发血尿、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二、病理表现
-
肾脏损害
- 肾小球基底膜电镜下可见弥漫性厚薄不均、分层或断裂,最终发展为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萎缩。
- 男性患者多在青少年期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女性进展较缓慢。
-
肾外表现
- 耳聋:约30%~40%患者伴高频神经性耳聋,与COL4A5基因突变相关。
- 眼部异常:如前圆锥形晶状体、黄斑病变等,约占15%。
- 平滑肌瘤:部分患者出现食管、气管等部位平滑肌肥大。
三、诱发因素
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烟雾、辐射、药物、重金属等)可能加速疾病进展。感染或代谢异常也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综上,该病以遗传性基因突变为核心机制,导致基底膜结构缺陷,并伴随多系统损害。早期基因检测和肾活检可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