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雄激素源性秃发(即雄性激素性脱发)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但遗传机制和概率存在以下特点:
-
明确的遗传性
该类型秃发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后代遗传概率较高。若家族中有男性长辈(如父亲、祖父)存在雄激素性秃发,后代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
多因素遗传模式
- 涉及多基因共同作用,并非单一基因决定,可能伴随环境因素共同影响脱发进程。
- 遗传可能来自父母双方:传统认为父系遗传为主,但近年研究显示母系基因也可能参与遗传。
-
性别差异表现
男性表现为前额和头顶渐进性脱发(“秃顶”),女性则以头发稀疏为主,但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
遗传概率与不确定性
- 并非所有患者后代必然发病,存在隔代遗传或隐性遗传的可能性。
- 30岁前发病者脱发进展更快,遗传风险相对更高。
建议:家族中有该病史的男性,可通过早期干预(如使用米诺地尔、非那雄胺等药物)延缓脱发,严重者可考虑植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