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农庄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订单农业模式
- 运作方式:以个人订制和团购订制等形式,为消费者提供农庄特色农产品认养、直供等订制服务。对消费者认养的农作物建立档案,打码并制作防伪识别体系,标注安全食品标准,严格按照约定标准生产,消费者可现场或远程监控生产过程。产品成熟后,按消费者要求进行个性化包装、处置,可配送到指定地点或代销,销售收入按比例返还消费者。
- 优势: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个性化定制的需求,提前锁定销售渠道,降低农产品滞销风险,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 适用场景:适合与水果、蔬菜、肉禽类批发市场经营户、超市、酒店、企业、机关学校等机构合作或直接投资“共享农庄”。
-
文化创意模式
- 运作方式:立足特色资源,引导各类艺术家、草根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创客等利用品牌设计、故事挖掘、艺术再造、农业科普、地方曲艺等文创艺术方式,打造集人文要素、生态要素、科技要素、艺术要素、创意要素于一体的特色“共享农庄”,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
- 优势:丰富了农庄的旅游内涵,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文化素养,有助于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追求高品质旅游体验的游客。
- 适用场景:适用于具有一定文化底蕴、自然景观或特色产业基础的乡村地区,尤其是那些希望通过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地方。
-
休闲养生模式
- 运作方式: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和宅基地,规划发展养生养老、民宿客栈、特色膳食、禅修辟谷、登山运动等项目,吸引消费者前往农庄投资和消费。也可将农庄农地按一定面积或农作物按一定数量分块,把经营权租赁给城市居民和返乡农民,用于农业生产、休闲养生或农事体验项目。
- 优势:满足了人们对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的需求,同时充分利用了农村闲置资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 适用场景: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自然资源丰富的乡村地区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尤其适合靠近城市或交通便利的地方,方便城市居民周末或节假日前来休闲放松。
-
众筹及合作社模式
- 运作方式:消费者及投资主体通过众筹方式募集资金发展“共享农庄”,农民则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自愿组合成立合作社参与其中。农庄为消费者及投资者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托管代种代养、产品销售等配套服务,消费者及投资者按约定分红、获得实物或获得其它投资收益回报等。
- 优势:众筹模式不仅能够筹集资金,还能筹集人脉、智慧和渠道等资源,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合作社模式则有利于整合农民的资源和力量,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民的利益。
- 适用场景:适用于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但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乡村地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农庄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
扶贫帮困模式
- 运作方式:引导消费者及投资主体与贫困村或贫困户直接对接,消费者认养贫困户的农作物或者承租贫困户的农地、农房,贫困户通过出租土地、房产或以土地、房产入股获得财产性收入以及通过打理农庄获得务工收入,打造贫困户和消费者利益共同体式的“共享农庄”,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 优势:将共享农庄的发展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既能够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又能让城市居民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来,实现互利共赢。
- 适用场景:主要应用于贫困地区或有贫困户的乡村,是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共享农庄有多种经营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和优势,经营者可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和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以实现共享农庄的可持续发展和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