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模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
1. 物质多层利用型模式
这种模式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构成,通过增加生产环和增益环将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系统内做到物质良性循环,能量多级利用,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
2. 生物互利共生型模式
这种模式利用生物群落内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这是一个在空间上多层次,在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类型,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
3. 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模式
这种模式依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原理,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运用生态经济原理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以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4. 观光旅游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将生态农业建设和旅游观光结合在一起的良性模式。在交通发达的城市郊区或旅游区附近,以当地山水资源和自然景色为依托,以农业作为旅游的主题,根据自身特点,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研和生产结合为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
5. 生态养殖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将养殖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零污染。
6. 生态种植模式
这种模式将绿色种植业和有机养殖业结合,通过优化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7. 生态立体模式
这种模式是时间多序列、空间多层次的三维结构,使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自受益,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要素,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
这些模式在实践中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和资源特点进行选择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