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简称脾亢,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脾脏肿大和血细胞减少。以下是脾功能亢进形成的主要原因和机制:
1. 原发性脾功能亢进
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的病因尚未明确,较为少见。一些学者认为可能与先天性疾病有关,例如:
- 原发性脾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原发性脾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 单纯性脾增生
2. 继发性脾功能亢进
继发性脾功能亢进较为常见,其病因较为明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2.1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
- 病毒性肝炎
- 疟疾
- 黑热病
- 血吸虫病
- 布鲁菌病
- 梅毒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2 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脾功能亢进,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包括: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Felty综合征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结节病
2.3 充血性疾病
充血性疾病引起的脾功能亢进通常与门静脉高压有关,常见的病因包括:
- 肝硬化(肝炎后、酒精性、血吸虫病等)
- 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
- 肝静脉阻塞(如巴德-基亚里综合征)
- 充血性心力衰竭
- 缩窄性心包炎
2.4 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也是引起脾功能亢进的重要原因,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包括:
- 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镰形细胞贫血)
- 恶性血液病(如各类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性疾病)
- 骨髓纤维化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5 脾脏疾病
脾脏本身的疾病也可能导致脾功能亢进,常见的脾脏疾病包括:
- 脾囊肿
- 脾血管瘤
- 脾淋巴瘤
2.6 脂质贮积病
脂质贮积病如戈谢病和尼曼-匹克病也可能引起脾功能亢进
2.7 其他
其他可能引起脾功能亢进的原因包括:
- 恶性肿瘤转移
- 药物因素
- 髓外造血
发病机制
脾功能亢进引起血细胞减少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1.过分吞噬:脾脏肿大时,血细胞通过脾脏的时间延长,巨噬细胞数量增加,导致血细胞破坏增加
- 2.过分阻留:脾脏肿大时,阻留作用加强,导致大量血细胞被阻留在脾脏内
- 3.血流动力学异常:脾大常伴随血浆容量增加,脾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压增高,进一步加重脾肿大
- 4.免疫异常:脾肿大时,单核-巨噬细胞会过度合成各种自身抗体,如抗红细胞抗体、抗血小板抗体等
临床表现
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 脾脏肿大:大多数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脾脏肿大,轻度肿大常无症状,明显增大时可出现腹部不适
- 血细胞减少:可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
- 骨髓增生:骨髓检查呈增生象,部分患者可出现成熟障碍
诊断与治疗
诊断脾功能亢进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面,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必要时可考虑脾切除术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总结
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形成原因多样,主要与感染、免疫、充血、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