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引发的血管病变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部小动脉(尤其是直径100-200微米的深穿支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或纤维素样坏死,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最终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这种病理改变多发生在基底节、丘脑、脑桥等深部脑区。 -
动脉硬化与血栓形成
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导致血管内膜脂质沉积、斑块形成,进一步阻塞小穿支动脉。心源性栓子(如房颤患者的心脏血栓)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也可能阻塞小血管。 -
其他危险因素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栓风险;年龄增长导致血管弹性下降,脆弱性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也会促进动脉硬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显著提高腔隙性脑梗死风险。
病灶特点与临床表现
梗死灶直径通常为2-15毫米,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形成微小囊腔。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肢体麻木、头晕等,易被忽视。但反复发作可导致“腔隙状态”,引发血管性痴呆、共济失调等严重后果。
预防重点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是关键。定期进行CT/MRI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