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开挖过程监控技术是确保深基坑施工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以下是相关介绍:
监测项目与方法
- 围护结构监测
- 侧压力监测:使用土压力计、孔隙水压计监测地下连续墙、板桩、灌注桩等围护结构所受的土压力和水压力。
- 变形监测:通过全站仪、水准仪测量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利用测斜仪监测深层水平位移。
- 应力监测:采用应变仪、钢筋计监测围护结构的弯曲应力,了解结构受力状态。
- 支撑系统监测
- 钢支撑轴向力监测:借助应变仪、钢筋计、轴力计等设备,测量钢支撑的轴向力,确保支撑力满足设计要求。
- 钢筋混凝土支撑内力监测:在支撑长度的 1/3 部位布置监测点,使用应变仪、钢筋计监测其内力变化。
- 周围环境监测
- 地表及周边建筑物监测:运用全站仪、水准仪监测基坑周围地表土体的沉降、隆起和裂缝,以及邻近建筑物的沉降、抬起、位移和裂缝,通过裂缝观察仪对建筑物裂缝进行详细观测。
- 地下管线监测: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深孔测斜仪等监测地下管线的沉降、隆起和位移,保障管线安全。
- 地下水监测:使用水位观测仪、孔隙水压计监测地下水水位和孔隙水压力,防止因地下水变化对基坑及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监测点布置原则
- 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布置,间距不宜大于 20 米,每边不少于 3 个,宜设在围护墙顶或基坑坡顶上。
-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中心处及代表性部位,每边至少 1 个。
-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部位,每边至少 1 处,竖直方向监测点在弯矩较大处,间距 3 - 5 米。
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 自动化监测:如远测云智慧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传感器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可实时监测基坑动态,自动预警,提高数据时效性、连续性和精度,减少人工干预。
- 智能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建模分析,预测基坑变形趋势,为施工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 集成化监测系统:将多种监测手段和技术集成于一体,实现对深基坑全方位、多参数的综合监测,提高监测效率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