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固废一类一般固废的处置需遵循分类管理、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原则,具体处置方案及管理要求如下:
一、处置方法
-
回收再利用
对可回收的固废(如废金属、废塑料等)进行分选、加工后重新投入生产,减少资源浪费。 -
焚烧/热解处理
针对有机类或高热值固废,通过焚烧或热解技术减少体积,并回收热能;需配套建设焚烧车间及环保设施(如烟气净化系统)。 -
填埋处置
- 一类固废因污染物浸出浓度达标且pH中性,可采用规范填埋方式,但需选择合规场地并落实防渗、覆土等措施。
- 禁止与生活垃圾或危险废物混合填埋。
-
生物处理
有机废物可通过堆肥、厌氧发酵等生物降解技术转化为肥料或沼气,实现资源化利用。 -
化学处理
特定废物(如酸碱渣)可采用中和、固化等化学方法降低危害性。
二、管理要求
-
分类管理
- 严格区分一类(低污染)与二类(高污染)固废,依据GB5086、GB8978等标准进行浸出毒性检测。
- 禁止将一类固废混入危险废物处置系统。
-
台账制度
企业需建立固废产生、贮存、转移、处置的全流程台账,定期向监管部门报送数据。 -
环境监测
- 堆存场所需定期监测地下水、土壤及周边环境,留存影像资料及监测报告。
- 填埋场应设置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
-
合规堆存
- 临时堆存需满足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要求,占地面积和库容需符合设计规范。
- 堆存超过10万吨的场所需纳入全国信息数据库并接受排查。
-
应急预案
制定固废泄漏、火灾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应急设施并定期演练。
三、监管重点
- 跨区域协调:转移处置需执行联单制度,禁止非法倾倒。
- 技术升级:鼓励采用智能分类、清洁焚烧等新技术,推动“无废城市”建设。
通过上述措施,可实现一类工业固废的高效处置与风险防控,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