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地医保区划代码是用于标识医保管理区域的标准化编码,其结构与组成如下:
一、代码结构
-
总长度
共12位,由字母和数字组成,具体分为三部分。
-
组成部分
-
前6位 :行政区划代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前两位表示省级行政区,中间两位表示市级行政区,后两位表示县级行政区。
-
中间2位 :定点医疗机构标识代码,H代表定点医疗机构,P代表定点零售药店。
-
后5位 :顺序码,同一市级行政区下的定点医疗机构按顺序编号。
-
二、示例解析
以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某定点医疗机构为例:
-
前6位 :52(贵州)+27(黔南州)+30(龙里县)
-
中间2位 :H(定点医疗机构)
-
后5位 :具体编号(如12345)
完整代码可能为: 522730H12345
三、注意事项
-
地区唯一性
同一医保统筹区域内,每个定点医疗机构的代码是唯一的。
-
填写规范
-
基层医保区划名称需与身份证信息中的户籍地保持一致;
-
若参保地与户籍地不一致,应选择参保地的工作所在地。
-
-
查询方式
行政区划代码可通过国家医保局官网或当地人社局平台查询,与身份证号无关。
四、应用场景
-
异地就医备案 :需填写就医地医保区划代码以完成备案流程;
-
医疗费用结算 :确保医保报销时关联正确的管理区域。
若需查询具体地区的医保区划代码,建议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