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定增)一年未成功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核心因素:
一、审批流程复杂且严格
- 多层级监管审核
定增需经历交易所审核、证监会注册及国资主管部门审批等多环节,任一环节耗时过长均会延迟进度。例如城地香江因涉及国务院国资委审批且上报时间较晚,导致无法在年底完成流程。 - 国资审批特殊性
国资背景企业的定增需满足更高合规性要求,审查周期更长。如华能水电因方案未获上交所受理,需延长有效期至2026年。
二、公司内部经营与财务问题
- 持续亏损与资不抵债
长期业绩不佳会削弱投资者信心。例如新宁物流连续五年半亏损导致资不抵债,定增方案获批一年仍无法实施;华谊兄弟因短债高企、审计机构变更导致财报延期,间接影响定增进程。 - 募投项目可行性存疑
若定增资金投向项目的盈利前景不明,易引发监管或股东质疑。如深桑达A被指业务盈利能力不足、财务风险高,导致定增推进受阻。
三、市场环境与投资者预期变化
- 行业周期性下行
市场环境恶化可能导致投资者临时撤资。新城控股因地产行业低迷、销售大幅下滑,定增计划两年未落地;2022年多家A股公司因市场波动终止定增。 - 定价争议与利益分配矛盾
增发价格不合理可能引发股东抵制。低价增发稀释原股东权益,高价则认购不足,此类问题被列为定向增发失败的典型原因。
四、股东博弈与方案调整
- 股东大会否决
定增方案需获得股东支持,股权分散时反对风险更高。例如华神科技、华平股份的预案在股东大会阶段被否决。 - 反复调整方案
频繁修改募资金额或用途可能延长周期。新城控股将募资额从80亿元调减至45亿元并调整项目,仍未能完成发行。
五、法律与合规风险
信息披露不足或内幕交易嫌疑 可能触发监管调查,导致定增终止。例如亚钾国际等公司因合规问题影响发行进度。
综上,定增失败或延期通常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涉及监管审批效率、公司基本面、市场环境及股东利益平衡等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