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基础性制度体系,共包含18项具体规定。以下是主要制度及要点:
一、基础管理类制度
-
首诊负责制度
首位接诊医师负责患者全程诊疗管理,明确诊疗服务连续性,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
三级查房制度
由科主任领导下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医师定期查房,明确诊疗方案调整权限与周期。
-
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规范值班流程,确保交接班信息完整准确,保障医疗活动连续性。
-
会诊制度
需要时及时组织多学科会诊,明确会诊流程与责任分工。
二、诊疗行为类制度
-
查对制度
对患者身份、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防止医疗差错,如双人核对身份、检查后交接等。
-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术前核查患者身份、手术方案、器械设备等,术中持续监控,术后评估手术效果。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感染风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传播。
-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严格审批用血申请,确保输血安全与合理性。
三、质量监控类制度
-
病历管理制度
规范病历书写规范,保障医疗过程可追溯性。
-
危急值报告制度
发现异常指标后立即报告并采取干预措施,如血压、血糖异常等。
-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定期组织多学科讨论,明确诊疗思路,提高复杂病例处理能力。
-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分析死亡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诊疗流程。
四、信息安全类制度
-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涵盖患者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全流程,防止信息泄露、篡改,明确信息使用权限。
-
患者隐私保护制度
严格保密患者隐私,未经授权不得向第三方提供诊疗信息。
五、应急管理类制度
-
风险评估与应急机制
定期评估信息安全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应对数据泄露、设备故障等突发事件。
-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
建立纠纷调解机制,明确责任归属,保障医患合法权益。
总结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通过明确责任主体、规范诊疗行为、强化质量监控和保障信息安全,形成全流程管理链条。医疗机构需定期组织培训与考核,确保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制度要求,从而有效避免医疗事故,提升医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