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职称评审材料中关于课程教学成效的部分时,需要紧扣评审标准,突出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性、系统性和影响力。以下从学术视角提供结构化写作框架及关键要点:
一、教学理念与创新维度
- 教育哲学阐释
- 提炼个人教学理念(如"OBE导向的深度学习模式")
- 结合高等教育学理论(如建构主义、混合式学习理论)
- 说明理念与院校定位、专业特色的契合度
- 教学模式创新
- 列举自主开发的教学法(如"三维联动PBL教学法")
- 量化创新覆盖面(如应用课程数、受益学生量)
- 提供教改项目立项证明(校级/省部级项目编号)
二、质量工程与成果转化
- 课程建设体系
- 主持/参与的精品课程(金课)建设情况
- 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路径与实施效果
- 在线开放课程(MOOC)建设数据(选课人数、校际引用)
- 教研成果产出
- 教学研究论文(注明期刊等级、被引频次)
- 出版教材的创新特色(章节设计、配套资源)
- 教学成果奖的等级认定与推广应用
三、教学效能数据化呈现
- 学业成就指标
- 学生竞赛获奖统计(按国家级/省级分类)
- 毕业论文优秀率纵向对比数据
- 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提升幅度
- 教学评价体系
- 学生评教分数百分位排名(院系前5%)
- 督导听课评价优良率(附原始记录编号)
- 教学竞赛获奖层次(省青教赛等第)
四、学术共同体贡献
- 教学辐射效应
- 教学团队建设成效(培养青年教师数)
- 校际教学交流活动(工作坊、示范课)
- 行业协会教学标准制定参与情况
- 社会服务延伸
- 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应用(企业定制培训)
- 教学成果的媒体传播(教育类媒体报道)
- 教学创新成果展评活动参与情况
五、证据链构建策略
- 多维佐证体系
- 教学日历与课程档案的系统性
- 第三方评价报告(用人单位反馈)
- 教学平台数据可视化分析(学习通、雨课堂)
- 成果关联逻辑
- 建立"问题-创新-效果"论证闭环
- 呈现成果迭代升级路径
- 标注成果认定机构权威性
写作提示:
- 采用CAR结构(Context-Action-Result)叙事
- 量化指标突出纵向比较(如近三年增长率)
- 使用专业术语规范表述(如BOPPPS模型、FD-QM标准)
- 附录设置交叉引用索引(支撑材料编号对应)
示例片段: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构建'三阶六维'混合教学模式(获校教改重点项目JX2023-018),在《XXX》课程中实施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测评均值提升27.6%(2021-2023纵向数据),相关成果被纳入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方案(见教研函[2023]5号),并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中成协[2023]089号)"
此框架强调学术规范性、证据完整性和成果影响力,符合高校职称评审的学术评议要求,建议根据具体学科特点调整权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