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在金融创新监管方面有诸多优秀案例,以下是一些具体介绍:
-
中化创新(泉州)产业投资基金
- 基金设立背景:
- 为推动泉州市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填补产业链缺失环节、向下游延伸拓展,由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与政府、企业共同发起设立。
- 创新做法:
- 多方合作模式: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政府、企业共同设立基金,实现了金融机构与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强大的资金合力和资源整合优势。
- 投贷联动服务:围绕泉州市石化产业发展,不仅提供股权融资支持,还通过建设银行的信贷业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 成效意义:
- 该基金投资人聚合了2只国家级基金、2家央企集团、2家地方国企集团,基金总规模达27.5亿元。截至2023年末,已投项目6个,投资规模4.65亿元,投资标的公司均为科创企业,涉及电子特气领先企业、湿电子化学品领先企业等多个领域。这一基金的成功运作,不仅推动了泉州市石化产业的升级发展,也为其他地区的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基金设立背景:
-
厦门国际银行“数票通”平台
- 平台建设背景:
- 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和应用,厦门国际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探索数字人民币在票据业务领域的创新应用。
- 创新做法:
- 构建数字化票据交易生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打造“数票通”平台,实现数字人民币与票据业务的深度融合。该平台连接了企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等各方参与者,构建了一个开放、共享的票据交易生态系统。
- 创新票据交易模式:“数票通”平台支持多种票据交易模式,如贴现、转贴现、质押等,提高了票据交易的效率和灵活性。同时,平台还提供了智能合约、风险评估等功能,有效降低了票据交易的风险。
- 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平台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交易数据的安全可靠。
- 成效意义:
- “数票通”平台的推出,为票据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创新解决方案。它不仅提高了票据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也促进了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了金融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 平台建设背景:
-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创新
- 创新背景:
- 为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兴业银行积极践行绿色金融理念,在福建省开展了一系列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 创新做法:
-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出“环保贷”“绿票通”“绿创贷·科创融”等多种特色绿色金融产品,满足不同企业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例如,“绿票通”业务以持有小微企业持有的小额分散的未贴现商业承兑汇票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 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对绿色金融业务开辟专门的审批通道,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加强对绿色项目的评估和筛选,确保资金真正投向符合环保标准的绿色项目。
- 推进绿色金融合作:加强与政府部门、环保机构、企业等各方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例如,与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绿色金融政策制定、项目推荐、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 成效意义:
- 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福州分行绿色贷款规模超过30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40%。其绿色金融创新实践不仅为福建省的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也为全国银行业的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 创新背景:
总的来说,福建省在金融创新监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创新案例不仅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还有效防控了金融风险,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