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高风险科室风险评估需遵循系统化、科学化的流程,结合多维度指标进行动态管理。以下是基于现行规范和实践总结的核心要点:
一、评估组织架构
- 多学科团队组建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高风险科室主任/护士长、临床医护人员、微生物检验人员及后勤部门共同参与,确保评估的专业性与全面性。 - 职责划分
-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制定政策及流程,审议评估报告。
- 临床科室:负责本部门风险识别及数据收集,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二、风险评估流程
- 风险识别与清单制定
- 通过头脑风暴、日常检查等方式,从“人、机、环、料、法、测”六方面梳理风险因素。
- 制定《高风险科室感染风险评估表》,明确管理指标(制度健全度)、过程指标(手卫生依从性)、结果指标(感染发生率)等。
- 风险量化分析
- 采用风险优先系数(RPN)公式:RPN = 严重性(S) × 可能性(P) × 可测性(D),对风险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
- 结合历史数据(如感染率、耐药菌检出率)与现场监测(空气/物表微生物采样)进行综合分析。
三、重点评估内容
- 高风险科室范围
- ICU:侵入性操作多(如呼吸机、导管)、患者免疫力低下、多重耐药菌聚集。
- 手术室:环境洁净度、器械消毒流程、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
- 新生儿科/血液透析室:患者免疫系统未完善或长期暴露于侵入性治疗。
- 核心风险因素
- 患者相关:基础疾病、住院时长、侵入性操作频次。
- 操作相关:手卫生依从性、无菌技术执行、医疗废物处置。
- 环境相关:空气净化系统效能、物体表面清洁度、设备消毒周期。
四、风险控制措施
- 管理措施
- 完善感染防控制度,定期开展全员培训。
- 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追踪感染数据。
- 技术措施
- 强化环境消毒(如紫外线循环风消毒)、规范器械灭菌流程。
- 推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减少耐药菌产生。
- 持续改进
- 每季度召开风险评估会议,协调解决实施问题。
- 开展科室间风险评估效果评比,促进经验交流。
五、特殊场景应对
- 新建/改造科室(如层流手术室):需进行净化设备验收及人员专项培训。
- 突发感染事件:启动应急预案,追溯感染源并调整防控策略。
通过以上结构化评估流程,可精准识别高风险科室的感染隐患,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实现医院感染管理的“关口前移”与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