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虚假投保问题现状及治理
一、主要问题与表现
- 虚构投保标的:通过伪造农户信息、虚增投保面积或标的数量套取财政补贴。
- 基层利益勾结: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村官串通,虚报农保内容或虚构投保人,形成利益链条骗取国有资金。
- 区域性垄断漏洞:部分企业利用农险业务区域性垄断和信息不对称实施虚假投保,投保过程缺乏有效监督。
二、典型作案手法
- 伪造数据:虚列保费、伪造投保清单或土地流转证明,骗取政策性保险补贴。
- 虚假理赔:通过虚构保险事故、篡改理赔资料等手段骗取保险赔偿金。
- 监管失职:对投保资料审核不严,流程监管缺失,导致虚假投保长期存在。
三、社会危害
- 国有资金流失:骗取财政补贴和保险赔偿金,造成国家财政损失。
- 损害农户权益:虚假投保导致实际受灾农户无法获得有效赔付,挫伤农业生产积极性。
- 威胁粮食安全:农业保险保障功能失效,阻碍农业风险分散机制发挥作用。
四、监管与整治措施
- 专项打击行动:公安机关联合多部门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虚假投保、理赔等犯罪行为。
- 强化制度约束:出台农业保险承保理赔规范,明确禁止虚假记录投保信息、强制投保等行为,要求严格审核承保资料。
- 纪检监察介入:通过大数据筛查、实地核查等方式,严查基层干部虚报套取理赔款问题,推动农险阳光化运作。
- 行业整顿与处罚:对违规保险公司采取停业、罚款等措施,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五、典型案例
- 人保新疆和硕支公司案:虚构投保标的骗取财政补贴,被停止农险新业务1年。
- 太平洋财险阳江中心支公司案:虚列保费套取费用,被罚款113万元。
- 江苏赣榆区村干部案:虚报黄桃种植面积骗取理赔款,13名党员干部被查处。
目前,监管部门正通过专项整治、制度完善和技术手段(如电子签名、卫星图斑核查)逐步遏制虚假投保乱象,但基层腐败和区域垄断仍是治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