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3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配套法规,工伤相关规定的核心调整如下:
一、工伤定义与适用范围
- 工伤范围扩大
- 明确工伤包括工作场所内外的交通事故、生产事故、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问题,新增对精神伤害(如工作压力导致的精神疾病)和职业病的细化分类。
- 灵活用工人员、实习生等非传统劳动关系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用人单位需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
- 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
- 在上下班途中,因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轮渡、火车)事故受伤,可认定为工伤。
二、工伤待遇与赔偿标准
- 伤残补助金
- 根据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具体标准为:
- 一级伤残:27个月本人工资
- 二级伤残:25个月 → 每降一级减少2个月,至十级伤残为7个月。
- 根据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具体标准为:
- 工亡赔偿
-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2022年标准为49283元×20=985,660元)。
- 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 职业病补偿
- 新增职业病专项补偿制度,明确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的劳动者可获职业病补偿,具体标准由省级政府制定。
三、用人单位责任与流程规范
- 用人单位义务
- 需在30日内向社保部门申请工伤认定,逾期则承担治疗期间费用。
- 必须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未参保的由用人单位全额支付工伤待遇。
- 争议处理
- 劳动者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解决争议,仲裁时效为1年。
四、工伤认定流程
- 申请时限
- 用人单位:事故或职业病诊断后30日内;
- 劳动者:1年内(特殊情况如不可抗力、用人单位过错可延长)。
- 材料要求
- 需提交劳动合同、医疗诊断证明等材料,社保部门1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五、特殊情形处理
- 违法转包/分包
- 若用工单位违法转包给无资质主体,工伤责任由用工单位承担,不要求存在劳动关系。
- 超过退休年龄人员
- 超龄务工农民因工受伤仍适用《工伤保险条例》。
六、其他重点调整
- 停工留薪期:原工资福利不变,最长12个月(可延长12个月)。
- 医疗费用:符合目录的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或用人单位全额承担。
具体标准可能因地区政策略有差异,建议结合本地实施细则或咨询劳动保障部门获取精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