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接种的疫苗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儿童常规免疫规划疫苗
- 卡介苗(BCG):用于预防结核病,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尽快接种。
- 乙肝疫苗(HepB):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的 24 小时内接种第一针,之后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后续剂次接种。
-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或灭活疫苗(IPV):预防脊髓灰质炎,根据不同的免疫程序和地区要求进行接种。
- 百白破疫苗(DTP):可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其中,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破伤风则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疾病。该疫苗一般在儿童 2 个月龄时开始接种基础免疫,后续还有加强免疫。
- 麻腮风疫苗(MMR):能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这三种疾病。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常在儿童 8 个月龄时接种第一剂,18 个月龄时接种第二剂。
- 乙脑减毒活疫苗(JE):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这是一种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一般在儿童 8 个月龄时开始接种两剂次,间隔一定时间。
- 甲肝减毒活疫苗(HepA):预防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甲肝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通常在儿童 18 个月龄时接种第一剂,之后可根据当地情况接种加强免疫。
- 流脑 A 群多糖疫苗(MPSV-A):预防 A 群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般在婴儿 6 个月龄时开始接种基础免疫,之后根据需要进行加强免疫。
- A+C 群流脑多糖疫苗(MPSV-AC):预防 A 群和 C 群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成人常规疫苗
- 流感疫苗:每年接种一次,用于预防季节性流感。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每年的疫苗成分会根据流行的病毒株进行调整,以提供更有效的保护。
- 肺炎疫苗:包括 13 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CV13)和 23 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SV23),用于预防肺炎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疾病。13 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适用于婴幼儿和部分高危人群,23 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则主要推荐给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接种。
- 宫颈癌疫苗:有二价、四价和九价之分。二价疫苗可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16 型和 18 型感染,这两种病毒型别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病毒型别之一;四价疫苗除了预防 16 型和 18 型外,还能预防 HPV6 型和 11 型感染,这两种病毒型别可引起生殖器疣等疾病;九价疫苗则可以预防 9 种常见的 HPV 型别,包括 6 型、11 型、16 型、18 型、31 型、33 型、45 型、52 型和 58 型,能提供更广泛的保护。一般建议女性在青春期前开始接种,但具体的接种年龄范围可能因国家和地区而异。
- 带状疱疹疫苗:用于预防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常发生在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和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 破伤风疫苗:成年人需要定期接种破伤风疫苗来维持免疫力。一般来说,每 10 年加强接种一次。如果受到较严重的创伤或污染伤口,可能需要额外接种破伤风疫苗进行预防。
- 乙肝疫苗:对于未感染过乙肝病毒且没有抗体的成年人,建议接种乙肝疫苗。特别是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制品的人员、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成员等高危人群,更需要接种乙肝疫苗以获得保护。
还有一些特定情况下会接种的疫苗,如狂犬疫苗、霍乱疫苗、黄热病疫苗等,这些疫苗通常是根据特定的暴露风险或旅行计划来决定是否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接种各种疫苗,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新的疫苗也在不断研发和应用中,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