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植入,全称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一种将放射源植入肿瘤内部,让其摧毁肿瘤的治疗手段。临床常用的是一种被称为碘-125的粒子源。
粒子植入的副作用和风险
-
局部疼痛和肿胀:粒子植入后,患者可能会在植入部位感到疼痛和肿胀,这通常是由于手术过程和粒子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引起的。这种疼痛和肿胀通常在治疗后的几天内逐渐减轻。
-
出血和感染:任何手术都有出血和感染的风险,粒子植入也不例外。在植入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到局部血管,导致出血。同时,如果术后护理不当,也可能导致伤口感染。
-
恶心和呕吐:部分患者在粒子植入后会出现恶心和呕吐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粒子对身体的刺激或者植入过程中的药物反应引起的。
-
皮肤反应:植入的粒子可能会引起皮肤红肿、瘙痒或烧灼感。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皮肤坏死或溃疡。
-
放射性损伤:由于粒子本身具有放射性,因此可能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放射性损伤。这种损伤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具体取决于放射性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
其他系统反应:除了上述副作用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如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目眩等)、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腹泻等)以及免疫系统症状(如免疫功能低下等)。
-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因为血液在特定部位凝固,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可能引起局部组织缺氧、坏死,严重时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
肿瘤局部刺激:肿瘤局部刺激是由于粒子植入后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和损伤,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该情况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日常活动能力。
-
放射性脊髓炎:放射性脊髓炎是由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脊髓所致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典型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刺痛感、肌肉无力等,长期未治疗可致残。
-
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指由于放射线照射导致造血干细胞受损,无法正常产生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可能出现乏力、头晕、感染易感等问题,严重者需输血支持以维持生命。
-
二次肿瘤:二次肿瘤是指在接受粒子植入治疗后若干年内出现的新发癌症,其发生机制涉及DNA损伤修复异常、遗传易感性等多种因素。二次肿瘤可能导致病情复杂化,增加治疗难度及成本,缩短生存期。
-
粒子植入位置不当:如果粒子植入的位置不正确,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受到过度照射。可能导致周围正常组织受损,甚至诱发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
粒子移位:粒子移位是指放置在体内的粒子偏离了预期位置,可能由于身体活动或组织移动引起。这会导致局部剂量分布异常,可能导致正常组织受到额外辐射损伤,增加并发症风险。
-
放射性粒子外溢:放射性粒子外溢指粒子超出预定范围并进入周围健康组织,通常由植入技术不当所致。外溢会增加周围健康组织接受辐射的程度,可能导致周围健康组织受到辐射损伤,出现炎症、水肿等症状。
-
皮肤灼伤:皮肤灼伤是由于长时间接触高能量射线导致的组织损伤。可导致皮肤红肿、疼痛、水泡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溃疡和瘢痕形成。
如何防护
-
使用屏蔽射线铅衣:患者做完粒子植入之后,最好还是要进行一定的防护。最简单的,可以用一个小的屏蔽射线铅衣,覆盖相对的植入区域,就可以很好地防护了。
-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监测粒子位置和状况,同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
保持与医生的良好沟通: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与医生的良好沟通,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有异常症状出现,应及时就医。
-
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身体的康复。
总结
粒子植入治疗的副作用大多数是暂时性的,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调整得到缓解。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充分了解其风险和益处,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决策。同时,患者在术后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有异常症状出现,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