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加剂的批次划分是确保混凝土质量和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了解不同外加剂的批次划分标准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正确管理和使用外加剂。
外加剂批次划分的标准
国家标准规定
根据《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2008标准,外加剂的批次划分如下:
- 掺量大于等于1%的同品种外加剂,每100吨为一批。
- 掺量小于1%的外加剂,每50吨为一批。
- 不足100吨或50吨的,也按一个批量计。
地方性规定
不同地区可能有更为严格的地方性规定。例如,某些地区可能规定泵送剂、聚羧酸外加剂、膨胀剂等另有单独的规定。
外加剂批次划分的影响因素
外加剂种类
不同类型的外加剂其批次划分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膨胀剂的批次划分可能根据日产量来定,日产量超过200吨时,以200吨为一批,不足200吨时,以不超过日产量为一批。
生产设备条件
生产厂家的产量和生产设备条件也会影响批次的划分。生产设备条件好,产量高,批次可以划分的更大。
外加剂掺量
外加剂的掺量直接影响批次的划分。掺量大于1%时,批次较大,通常为100吨;掺量小于1%时,批次较小,通常为50吨。
具体外加剂的批次划分规定
减水剂
掺量大于1%的减水剂每100吨为一批,掺量小于1%的减水剂每50吨为一批。
早强剂
早强剂的批次划分与减水剂相同,掺量大于1%的每100吨为一批,掺量小于1%的每50吨为一批。
缓凝剂
缓凝剂的批次划分根据具体类型有所不同。例如,引气缓凝剂的批次为每10吨一批,其他缓凝剂可能为每20吨或100吨一批。
防冻剂
防冻剂的批次划分为每50吨一批,不足50吨也作为一批。
泵送剂
泵送剂的批次划分为每50吨一批,不足50吨也作为一批。
混凝土外加剂的批次划分主要依据国家标准和地方性规定,同时受外加剂种类、生产设备条件、掺量等因素影响。了解这些规定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科学管理和使用外加剂,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外加剂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混凝土外加剂的主要成分可以根据其类型和功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外加剂的主要成分:
-
减水剂:
- 木质素磺酸盐:如木质素磺酸钙(木钙)、木质素磺酸钠(木钠)等。
- 萘系减水剂:如萘磺酸盐、NNO、NF等。
- 聚羧酸减水剂:如聚羧酸盐类。
-
缓凝剂:
- 糖类:如糖蜜、葡萄糖等。
- 木质素磺酸盐:如木钙、木钠等。
- 无机盐类:如硼酸盐、磷酸盐等。
-
早强剂:
- 无机盐类:如氯化钙、硫酸钠等。
- 有机胺类:如三乙醇胺、甲酸盐等。
-
引气剂:
- 松香热聚物:如松香皂、烷基苯磺酸盐等。
- 木质素磺酸盐:如木钙、木钠等。
-
速凝剂:
- 无机盐类:如氯化钙、硫酸铝等。
- 有机物类:如碳酸钾等。
-
防水剂:
- 硅烷类:如硅烷防水剂。
- 硅氧烷类:如硅氧烷防水剂。
- 环氧类:如环氧防水剂。
-
阻锈剂:
- 亚硝酸钠:用于抑制钢筋锈蚀。
- 硝酸钠:用于抑制钢筋锈蚀。
- 单宁酸:用于抑制钢筋锈蚀。
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掺量标准是什么
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掺量标准主要依据外加剂的类型、混凝土的使用要求、施工条件以及原材料等因素来确定。以下是一些常见外加剂的掺量标准:
-
减水剂:减水剂的掺量一般为混凝土用水量的1%至3%之间,具体取决于混凝土的性质和使用要求。
-
膨胀剂:膨胀剂的掺量通常控制在混凝土用水量的2%至4%之间,具体加量应根据混凝土的使用要求和性能来确定。
-
缓凝剂:缓凝剂的掺量一般为混凝土用水量的0.1%至0.3%之间,具体取决于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要求。
-
早强剂:早强剂的掺量一般为混凝土用水量的2%至4%之间,具体取决于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要求。
-
引气剂:引气剂的掺量一般为水泥质量的0.01%至0.03%,具体取决于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要求。
-
泵送剂:泵送剂的掺量一般为混凝土用水量的1%至3%,具体取决于混凝土的泵送性能要求。
-
防冻剂:防冻剂的掺量一般为混凝土用水量的2%至4%,具体取决于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要求。
-
防水剂:防水剂的掺量一般为水泥质量的0.5%至1.0%,具体取决于混凝土的防水性能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掺量标准仅供参考,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试验确定,并确保外加剂的掺量不超过相关标准的规定。例如,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外加剂的计量允许偏差应为±1%。
不同种类外加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以下是一些常见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1. 减水剂
- 使用方法:
- 直接投加法:将减水剂直接投入混凝土中,与水泥、砂子和石子等原材料一起进行搅拌。
- 间接投加法:将减水剂与水混合后,再将混合液投入混凝土中。
- 分层投加法:将减水剂分层投入混凝土中,分次搅拌。
- 注意事项:
- 确定合适的减水剂类型和掺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 确保减水剂与混凝土材料充分混合均匀。
- 注意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流动性,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振捣。
2. 引气剂
- 使用方法:
- 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引入引气剂,通常与减水剂等其他外加剂复配使用。
- 引气剂的掺量一般控制在3% - 6%较为合适。
- 注意事项:
- 确保引气剂与减水剂等其他外加剂的相容性。
- 引气剂的引入量要适中,过多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3. 缓凝剂
- 使用方法:
- 根据工程要求确定缓凝剂的掺量,通常以水泥质量的0.005% - 0.02%为宜。
- 缓凝剂应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加入,通常在搅拌1分钟后加入效果更佳。
- 注意事项:
- 缓凝剂的掺量要准确,避免过量导致混凝土长时间不凝固。
- 不同种类的缓凝剂不可混合使用,且应在保质期内使用。
4. 早强剂
- 使用方法:
- 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早强剂的掺量,通常以水泥质量的0.5% - 2%为宜。
- 早强剂应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加入,通常与减水剂等其他外加剂复配使用。
- 注意事项:
- 早强剂不宜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 含有氯离子的早强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使用时要谨慎,防止钢筋腐蚀。
5. 泵送剂
- 使用方法:
- 泵送剂通常是由减水剂、缓凝剂、引气剂等复合而成,使用时直接加入混凝土中。
- 根据工程要求调整泵送剂的掺量,确保混凝土的可泵性和工作性。
- 注意事项:
- 泵送剂中已含有的成分(如引气剂)不应再额外添加,防止过量。
- 注意泵送剂的相容性,避免与混凝土中的其他成分发生不良反应。
6. 膨胀剂
- 使用方法:
-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膨胀剂的掺量,通常为水泥用量的8% - 12%。
- 将膨胀剂与水泥、骨料等干料先在搅拌机中干拌均匀,再加水搅拌,搅拌时间比普通混凝土延长30 - 60秒。
- 注意事项:
- 膨胀剂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仓库内,避免受潮结块。
- 施工温度宜在5℃ - 35℃,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膨胀剂的反应速度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