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出现漏筋需根据暴露深度、结构影响程度采取针对性处理,具体流程如下:
一、初步评估与现场处理
- 安全评估与支撑
检查结构稳定性,若存在变形或承载力不足风险,需先设置临时支撑。 - 清理与除锈
剔除松动混凝土至坚硬基层,用钢丝刷或除锈剂清除钢筋锈迹,高压水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
二、按漏筋深度选择修补方法
1. 浅层漏筋(深度≤20mm)
- 表面修补:使用1:2~1:2.5水泥砂浆或环氧树脂填补抹平,终凝前收光。
- 防水防护:涂抹防水涂料或掺1%~3%防水剂的水泥砂浆,隔绝腐蚀。
2. 深层漏筋(深度>20mm)
- 细石混凝土填补
采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可掺微膨胀剂)分层浇筑并振捣密实,棱角处用靠尺找直。 - 灌浆加固
对裂缝或空洞部位注入高强度注浆料,恢复整体性。
三、结构加固措施(承载力不足时)
- 附加材料加固
在漏筋区域粘贴碳纤维布或包裹纤维增强材料,增强抗拉抗剪性能。 - 外包型钢/钢板套筒
严重受损时,外包角钢或安装钢板套筒,通过螺栓或焊接与原结构连接,提升承载能力。 - 增大截面法
新增钢筋网并浇筑混凝土(厚度≥60mm),用于柱、梁等关键构件。
四、养护与检查
- 保湿养护:修补后洒水养护7天,避免脱水开裂。
- 质量验收:检查修补区域密实度、平整度及有无新裂缝,必要时进行荷载试验。
关键注意事项
- 环境适应性:长期使用温度≤60℃,高温环境需选择耐热材料。
- 预防措施:施工时确保保护层厚度,振捣避开钢筋,避免后续漏筋。
以上方法需结合现场实际选择组合应用,确保修复后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