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混凝土的质量缺陷、裂缝形成、温度控制等。以下将详细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见问题
混凝土麻面
混凝土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局部出现缺浆粗糙或有小凹坑、麻点、气泡等,形成粗糙面,但混凝土表面无钢筋外露现象。其产生原因包括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硬水泥浆垢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均匀等。
防治措施包括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选用长效的模板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混凝土漏筋
混凝土漏筋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其产生原因包括浇注混凝土时,钢筋垫块位移或漏放,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导致离析,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木模板未浇水湿润或脱模过早等。
防治措施包括浇灌混凝土时,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钢筋密集时,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并有良好的和易性;模板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刀片或振动棒进行振捣;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混凝土蜂窝
混凝土蜂窝是指混凝土结构局部疏松,骨料集中而无砂浆,骨料间形成蜂窝状的孔穴。其产生原因包括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等。
防治措施包括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时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模板缝堵塞严密,浇灌中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混凝土孔洞
混凝土孔洞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有较大的孔洞,或蜂窝较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其产生原因包括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设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过高,振动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等。
防治措施包括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高一标号的细石子混凝土浇灌,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或配人工捣固;预留孔洞,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口,严防漏振;认真检查是否有砂石中混有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如果有要及时清除干净。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表面处理
对于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用1:2水泥砂浆修补;注意养护,待修补的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使用角磨机打磨一遍;对于要求较高的地方可用砂纸进行打磨。对于大蜂窝,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颗粒剔除,并剔成喇叭口并且进行凿毛,将凿毛后的基面用钢丝刷配以高压水清洗,充分湿润,使基面达到清洁、坚实、粗糙、潮湿的要求。然后用素水泥浆扫浆充分,支模后再用掺膨胀剂的高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灌浆料仔细强力填塞捣实,并认真养护。
裂缝处理
对于裂缝,可以根据裂缝的宽度和类型选择灌浆、植筋或使用高强度粘合剂等方法。裂缝的修复可根据裂缝的宽度和类型选择灌浆、植筋或使用高强度粘合剂等方法。裂缝的修复可根据裂缝的宽度和类型选择灌浆、植筋或使用高强度粘合剂等方法。
温度控制
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减少水化热的产生,加快热量的散发。在选取原料时,尽量避免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可以添加适量的有助于降低水化速度的外加剂,如减水剂、粉煤灰等。在水的使用上,可以使用温度较低的水拌合混凝土,达到降温的目的。在混凝土构件内埋设冷水管道,加速热量的散发。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见问题主要包括麻面、漏筋、蜂窝和孔洞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多样,包括模板表面粗糙、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振捣不密实等。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如模板清理、浇水湿润、分层振捣、严格控制配合比等,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砼浇筑前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和工具?
砼浇筑前的准备包括材料和工具的准备,以下是详细的清单:
材料准备
- 水泥:根据设计要求选用相应标号的水泥,进场时需有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
- 砂:依据设计要求选用优质砂料,含泥量需符合相关标准。
- 石子: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碎石或卵石,粒径和含泥量需符合规范。
- 水: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
- 外加剂:如减水剂、早强剂等,需符合相关标准并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 混凝土养护材料:如麻布袋、养护毡或养护液等。
工具和设备准备
- 混凝土搅拌机:用于现场搅拌混凝土。
- 磅秤或自动计量设备:用于准确计量混凝土材料。
- 运输工具:如手推车、小翻斗车、吊斗、混凝土泵送设备等。
- 振捣设备:插入式振动器、平板式振动器等,用于混凝土振捣密实。
- 模板和支撑系统:确保混凝土浇筑的形状和尺寸。
- 其他工具:刮杠、铁锨、木抹子、长抹子、胶皮水管、串桶、塔式起重机等。
作业条件准备
- 技术准备:熟悉设计图纸,编制详细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技术交底。
- 模板和钢筋验收:确保模板和钢筋的安装符合设计要求,并进行隐蔽验收。
- 架子和马道:确保浇筑用的架子及马道已支搭完毕并经检查合格。
- 水电供应:确保浇筑过程中水电供应正常。
砼浇筑过程中如何避免冷缝?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避免冷缝的出现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详细分析混凝土供应和浇筑设备能力:确保搅拌站的供应水平与生产消耗达到平衡,避免因供应不足导致浇筑中断。
- 合理配备劳动力和保障施工用电用水:确保施工过程中各项资源充足,避免因资源不足导致浇筑中断。
2. 采用合理的混凝土浇筑方案
- 分层浇筑:对于大体积混凝土,采用全面分层法、分段分层法或斜面分层法,确保每次浇筑的混凝土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
- 依次浇筑:在实际浇筑时,重点落实依次浇筑的方案,避免因浇筑顺序不当导致冷缝。
3. 控制混凝土本身的质量
- 调整混凝土配合比:通过增加缓凝剂等外加剂,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确保浇筑间歇时间小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 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通过调整水灰比等措施,确保混凝土易于流动和振捣密实。
4. 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 严格控制浇筑时间:确保在下层混凝土未初凝前完成上层混凝土的浇筑。
- 规范振捣操作: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0-100mm,确保混凝土充分密实。
- 减少施工缝:尽量推进一次浇筑,采用斜面分层方法进行,避免形成冷缝。
5. 应对突发情况
- 备用设备:现场应配备备用混凝土泵车或其他浇筑设备,以应对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
- 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措施,避免浇筑中断时间过长。
砼浇筑完成后如何进行养护?
砼浇筑完成后,养护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养护方法:
养护方法
-
自然养护
- 洒水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2-18小时开始,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对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 覆盖保湿:使用湿麻袋、湿草帘或塑料薄膜覆盖在混凝土表面,防止水分蒸发。
-
蒸汽养护
- 静停:环境温度不低于5℃,灌筑结束4-6小时后且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升温。
- 升温:速度不宜大于10℃/h。
- 恒温: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宜超过60℃,恒温养护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 降温:速度不宜大于10℃/h。
-
喷涂薄膜养护
- 使用过氯乙烯树脂塑料溶液喷涂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隔绝空气,防止水分蒸发。
-
蓄水养护
- 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浅水层,适用于水平结构如楼板、桥面等,保持水层深度适中。
养护时间
- 一般情况:养护时间应持续21天至28天。
- 特殊情况:
- 直接与海水或盐渍土接触的混凝土,养护时间应延长至6周以上。
- 抗渗混凝土及强度等级C60及以上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 冬季施工时,应按《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执行,养护时间适当延长。
养护期间的注意事项
- 温度和湿度控制:养护期间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避免温度骤变导致裂缝。
- 覆盖物使用:覆盖物应保持湿润,定期检查和补充水分。
- 安全措施:养护用的设备和管路应定期检修,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