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低价游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消费者的直接损害
-
强制消费与经济损失
- 旅行社通过低价吸引游客后,常安排大量购物环节,诱导甚至强迫游客购买高价商品(如60元氧气瓶、2万元鱼油等)。部分游客实际消费金额远超团费,甚至因拒绝购物遭到导游辱骂、威胁。
- 行程中隐藏费用频发,如宣称“包氧气瓶”却需自费,承诺的餐饮、住宿等基础服务被随意缩减或替换。
-
旅游体验严重缩水
- 低价团为压缩成本,常减少精华景点停留时间,代之以低质或免费景点,行程安排混乱。
- 住宿条件差(如偏远地区、设施简陋)、交通安排不合理(如红眼航班)等问题普遍,影响休息和行程舒适度。
-
心理与权益受侵害
- 导游通过道德绑架(如“不购物就是丢脸”)、冷暴力(甩脸色、不发房卡)等手段施压,造成游客心理负担。
- 虚假宣传(广告与实际行程不符)和退款困难等问题频发,消费者维权难度大。
二、对市场与行业的负面影响
-
扰乱市场秩序
- 不合理低价游通过低于成本价竞争,挤压正规旅行社生存空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 旅行社与购物场所勾结获取回扣,形成灰色利益链,破坏行业生态。
-
损害行业信誉
- 频繁曝光的强制购物、服务缩水等事件导致消费者对旅行社信任度下降,影响行业整体形象。
- 部分导游因参与低价团被纳入信用黑名单,进一步加剧行业人才流失。
三、法律风险与社会成本
- 违法违规行为频发:不合理低价游涉嫌违反《旅游法》中关于“禁止诱骗旅游者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规定,涉事企业和导游面临吊销资质、行政处罚等风险。
- 监管成本增加:尽管文旅部门持续专项治理,但低价游屡禁不止,需投入大量执法资源进行打击。
总结
不合理低价游看似“便宜”,实则通过强制消费、服务降级等手段转嫁成本,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破坏市场公平,并增加社会治理成本。消费者需警惕低价陷阱,选择合规产品;监管部门需加强执法力度,彻底阻断灰色利益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