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社保可以转移到广东继续缴纳,涉及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以下是详细的续交条件和流程。
续交条件和流程
续交条件
- 适用范围:适用于在原参保地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且已暂停参保,在新参保地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且为正常参保的非离退休的自然人。
- 办理条件:
- 参保人在原参保地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状态为暂停参保、有实缴且无欠费记录、未享受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
- 参保人在现参保地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状态为正常参保、未享受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
续交流程
- 网上办理:通过广西医保网上服务大厅、“广西医保”微信公众号、“广西医保”微信小程序、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广西专区申报办理基本医疗保险转移业务。
- 现场办理:就近到自治区内任一医保经办机构申报办理。
跨省通办的具体操作
跨省通办的合作
- 合作内容:广东与广西等13个省区建立了合作,互通服务事项,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22项高频社保服务事项。
- 办理方式: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实现“参保信息随时查、资格认证随地办、失业待遇网上领”,极大方便了两地参保人员。
办理时限
- 法定时限:15个工作日。
- 承诺时限:9个工作日(部分地区提供)。
注意事项
个人账户余额转移
- 转移资金:如果原参保地的个人账户余额已办理转移接续业务,但未转入新参保地,可能是转移资金为0元或新参保地尚未收到转移资金。
- 查询和咨询:建议咨询原参保地经办机构或新参保地社保机构以确认转移资金情况。
续交期间的权益
- 缴费年限:中断期间不计缴费年限,原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封存,继续计息。重新就业后应继续缴费,前后缴费年限及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分别合并计算。
- 医保待遇:失业期间中断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的,中断期间不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广西的社保可以转移到广东继续缴纳,涉及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续交条件和流程包括网上和现场办理,跨省通办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需要注意的是,个人账户余额的转移和续交期间的权益需要特别注意,建议及时咨询相关部门以确认具体情况。
广西社保转移到广东需要哪些手续
广西社保转移到广东的手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准备材料:
- 身份证
- 户口本
- 原参保地社保缴纳证明(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
-
了解政策:
- 查询广东当地社保政策,了解迁移的具体条件和流程
-
选择办理方式:
- 线上办理:登录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或广东社保官网,填写迁移申请并上传相关材料。
- 线下办理:前往广东当地社保机构窗口,提交材料并办理迁移手续。
-
提交申请:
- 在线上平台或线下窗口提交社保转移申请
-
等待审核:
- 提交申请后,等待两地社保机构审核并办理转移接续手续。期间保持联系方式畅通,以便及时接收通知
-
确认结果:
- 迁移完成后,确认在广东的社保关系已接续,并了解相关待遇享受情况。如有异议,及时咨询并处理
广东社保和广西社保的区别是什么
广东社保和广西社保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适用范围:
- 广东社保适用于广东省内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和个人。
- 广西社保则适用于广西省内的相应组织和个人。
-
缴费标准:
- 养老保险:2025年,广东的最低缴费基数为4800元,最高为24000元,单位缴费比例为14%,个人为8%;广西的最低缴费基数为3600元,最高为18000元,单位缴费比例为16%,个人为8%。
- 其他险种:广东社保的缴费基数和比例普遍较高,而广西则相对较低。
-
养老金发放标准:
- 由于广东的缴费基数和比例较高,养老金发放标准也相对较高。
- 广西的养老金发放标准则相对较低。
-
医疗保障体系:
- 广东社保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广,支持异地就医结算。
- 广西的新农合(现城乡居民医保)主要面向农村户籍居民,报销范围通常限于广西境内,异地就医需要先结算再回广西报销。
社保断交后如何续交
社保断交后,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续交:
个人补缴
- 准备材料:身份证、社保卡、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等。
- 办理流程:
- 如果补缴年限在3年内,携带材料到当地社保局办理补缴。
- 如果断缴时间较长,建议继续工作以确保累计缴满15年。
- 直接断缴社保会导致无法享受医疗保险报销服务和领取养老金。
单位补缴
- 准备材料:单位需提供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税务凭证等。
- 办理流程:
- 用人单位通过社保经办机构或网上服务平台提交补缴申请。
- 审批通过后,单位需缴纳补缴金额。
社保代缴机构
- 选择机构: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社保代缴中介。
- 办理流程:提供相关证件和材料,支付中介费用,由机构代为办理补缴。
灵活就业人员
- 办理方式: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缴纳职工社保或居民社保。
- 注意事项:部分地区允许灵活就业人员补缴,需咨询当地政策。